4月16日至19日,为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强化非遗保护工作人才队伍,提高非遗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2019年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在于都县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市文广新旅局相关工作人员、全市各县(市、区)文广新旅局分管领导、非遗中心主任、非遗专职干部共60余人参训。市文广新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姚富桂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于都县政协副主席袁尚贵致辞,市文广新旅局社文科科长钟玉林主持开班仪式。我县一行赴于都县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并到于都县擂茶、唢呐、古文、山歌综合传习所和客家古文专题传习所参观学习。培训班站在文旅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为全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资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培训取得显著积极成效。
市文广新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姚富桂在讲话中强调,客家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工作者应自觉担负起传承客家文化的光荣使命,立足赣州一脉多元的文化形态,探索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时代命题,直面经费不足、人才匮乏、传承人经常变更等问题,积极破解非遗传承与发展难题。
此次培训班分别邀请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教授就《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方法和路径》、赣南师范大学历史和文化旅游学院博士、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黄清喜就《文旅融合促进赣州市旅游事业大发展》等专题进行辅导授课。林晓平教授从客家文化的特色及其生态保护的特殊意义、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对象与原则、关于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路径方法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并着重从立法保护、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宣传展示、搭建平台、活态传承、培养人才、合理利用、他山之石、跨越时空十个维度对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方法进行了深度思考阐释。黄清喜主任则以文旅特色小镇为研究重点,从文旅融合实现1+1>2发展新态势、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发展趋势展望、发展建议等七个方面,对从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具体落实到文旅特色小镇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出文旅特色小镇应以内容为王,以产业为先,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历史特色及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志云以《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非遗研学游和非遗进景区》为题授课,通过非遗项目品类多、景区景点发展快、实践活动案例少、发展需求形势好的现状分析,指出文旅融合面临机构改革、全域旅游、全省旅发大会的难得机遇,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发展基本思路、实施步骤、机制保障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分享了相关案例和非遗研学游的产品设计理念。课堂上,黄志云副局长还针对全市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四种文化形态,将大家分成四个片区展开分组讨论,对非遗研究学进行产品设计,之后组织互动交流发言,形式新颖,得到大家的热烈参与并取得良好效果。
市文广新旅局正处级干部彭玲对全市2019年度非遗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全市要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筹办好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研讨交流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阵地、进商圈“四进”活动,推动非遗助力扶贫工作,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加强非遗数据库建设等。彭玲表示,2019年是文旅融合的开局之年,希望大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引导,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强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全域旅游为动力,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文旅融合持续健康发展。
在工作交流环节,我县文广新旅局副科级干部戴辉常围绕非遗进景区这一主题,从非遗展馆景区、非遗传承人进景区、非遗产品进景区、艺术化非遗项目进景区、非遗活动进景区等方面对我县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了总结介绍。
本次培训还安排了现场教学活动,分别到于都县擂茶、唢呐、古文、山歌综合传习所和客家古文专题传习所参观学习,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开拓了各地非遗工作者的视野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