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竹基镇文化产业协会典型案例

竹基镇文化产业协会典型案例

2017-11-22

    一、基本情况

    竹基镇文化产业协会成立于2006年6月,是竹基镇从事文化产业行业人员,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愿组成的群体性团体。协会的宗旨是:振兴竹基文化产业,为竹基经济建设服务。协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和组织竹基文化产业个体经济经营者,积极探讨文化市场运行规律,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有序竞争体系、发展壮大竹基文化产业贡献力量。协会的任务是:制定并实施竹基文化产业行业发展规划、交流、推荐会员的创作成果;引进剧本、演出技术,提高演出档次;统一场价,监督演出质量;提供市场信息,引导文化户创作市场所需的节目,防止盲目编排演出节目而导致节目供过于求,造成节目滞后、泛味;组织协会和其他商业活动;加强与各省、市、县文化行业的交流联系,掌握市场最新动态;保护会员从事本行业业务活动的正当权益。会员包括竹基镇从事文化产业或从事营业性的所有文化户。

    二、发展历程

    竹基镇文化产业协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从最初的业余文艺宣传队40支,发展至现在的专业文艺演出队48支,从年演出3000余场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创收1000余万元;发展到年演出4000余场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从最初活动范围局限于师宗县内,现扩大到了贵州、文山、砚山、丘北、红河、石林、富源、陆良、罗平等省、市(州)、县。

    三、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竹基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竹基镇文化产业协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12年底,全镇发展农村文艺演出队48支,年演出4000余场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文艺演出队走向周边省、市、县,音响制品畅销省内外。全镇基层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基层文化阵地形成网络,基层文化队伍初具规模,基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以来,曲靖电视台先后播出了竹基山歌唱出好日子、山歌明星保莉惠等节目;云南日报、曲靖日报先后刊登了好歌送进千家万户、“农民歌星”保莉惠等文章;2007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竹基文化产业“泥腿子闯市场”;2008年3月20日,竹基红欣歌舞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2012年9月18日竹基红梅文艺宣传队代表曲靖市参加2012年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彝族舞蹈《磨秋情》荣获表演一等奖,壮族舞蹈《梦里水乡》荣获二等奖,山歌《阳雀蛋》荣获优秀节目奖,集体荣获优秀组织奖。

    四、可以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竹基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分类指导、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重点抓住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成立了全镇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和各村党总支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管理章程,明确相应职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全镇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着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日益明显。近年来,竹基镇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户经营性产业的发展,制订并出台了《新组建农村文化户(联合体)补助办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户(联合体)的扶持力度,着力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户经营方式,基本打破了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文化经营性产业的积极性。具体工作中,镇财政每年预算10万元重点扶持l—2户文化户。通过建立奖励制度和扶持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户、演艺“明星”。

    (三)优化环境,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竹基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创新活动方式。由镇文化站牵头,鼓励和引导各文艺宣传队积极参与社会有偿团体服务、重大节日活动、红白喜事等演出创收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文艺宣传队,镇上还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同时,利用农闲、夜晚组织各文艺演出队相互学习交流,着力提升演出质量,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把分散的各宣传队组织起来,集中开展巡回宣传演出,充分发挥其在倡导社会和谐稳定、抵制陈规陋习等方面的作用。二是丰富活动内容。强化“平民素材、百姓消费”的理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文艺演出内容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山歌唱党务,小品话公开”,在寓教于乐中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各类演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三是营造诗联文化氛围。为进一步弘扬对联传统文化,竹基镇组织人员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竹基诗词选》、《竹基对联选》,设立诗联文化展览室,动员组织有条件的镇直机关、站所、风景名胜景点,制作、雕刻、悬挂对联,营造了浓厚的诗联文化氛围。2010年,竹基镇被省楹联协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乡”称号,为“楹联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文化产业协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就竹基镇来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资金紧缺造成发展不均。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基本难以顾及;镇财政来源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划拨,财政吃紧,资金紧缺,保吃饭保稳定现象突出,难以筹集资金直接投入文化产业扶持上来;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二)文艺骨干断层,人员缺乏。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从事文化工作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比较严重,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开始出现断层现象,而且业务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无法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文艺后备人才缺乏,无法适应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需要。

    (三)演出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基层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各文艺演出队的队员大部分都是农村辍学待业青年,平均学历基本在初中或者初中以下,文化素质偏低;同时,演职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培训,专业素质亟待提高,难以带动农村文化提升,产业发展。

    (四)基础条件制约演出发展。文艺演出队都为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演出设备、服装、音响、道具等陈旧,演出形式多为红白喜事为主的小型演出,节目质量不高,内容更新换代慢。镇电影院老旧不堪,灯光、音响等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高质量大型文艺演出的需要。

    六、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竹基镇坚持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以“中国楹联文化乡”为载体,以“文化长廊”建设为平台,紧扣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打响“特色民间文化名片”,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特色文化乡镇。

    (二)着力扩建文化惠民网络。以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依托,继续实施好“竹基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深入挖掘“竹基现象”,为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形成遍及全镇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全面科学、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引入竞争的有效办法,推介文化产业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逐步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群众性文化骨干等三支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从业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上岗培训,建立健全各类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着力改善文化队伍结构,提升文化队伍素质,激发文化行业活力。

    (五)着力打造精品文艺队伍。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文艺队进行比赛汇演,加强相互交流,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各文艺队的活力;加大对演出队的引导,多走出去,参与到各类比赛及交流活动,扩大视野,吸收他人长处,加快演出内容推陈出新,打造具有竹基特色的精品节目,特色演出,全面提高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