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新型职业农民中专学历班实施方案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新型职业农民中专学历班实施方案

2015-06-29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有社会责任感和敢于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于2014年开始,寿光市将依托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寿光市社区学院)和各镇街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分院)举办“新型职业农民”中专学历班。

    二、培养目标

    1.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2.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3.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起新型农民的模范带头人。

    三、招生对象及要求

    1.年龄45周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有志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干部、村后备干部和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农村专业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等优先。

    2.招生纳入教育局年度中职招生计划,计入年度招生统计范围。学员自愿报名,学校统一录取,注册中等职业学校非全日制学籍(高中及同等学历考生注册高级工或技师预备班学籍),学制三年。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考核成绩合格后,颁发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专业、课程设置与修业年限

    1.专业设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的涉农专业及结合我们当地实际情况,初步计划设置以下专业:现代农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棉花加工与检验、淡水养殖、农场品保鲜与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电气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每个分院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确定1--2个专业)

    2.课程设置: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综合实践课等四个模块。其教材选用一是按上级要求,统一选定上级教育、人社部门确定的统编教材,二是结合专业实际,自编部分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公共基础课是学员的必修课,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课是学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为学员学习专业和技能奠定基础。以综合性课程为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各类课程特别是专业通修课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机的综合,合理归并,使课程在知识、技能的配置上更为优化,更接近教学目标。

    专业技能课是学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结合产业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来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必需的经营管理知识。

    综合实践课是学员所必需的综合技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着重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推广新技术的能力,强化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3.修业年限:修业年限3年,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修业年限最多不超过5年。

    五、教学场地

    教学点基本条件:镇街区政府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有充分的认识,有一定的学员规模,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有基本的教学场所,能够配备教学点负责人和专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信息反馈,配合社区学院完成教学环节任务。

    根据实际需要,本着方便群众、就近上学的原则,计划在社区学院分院设教学点,主要进行理论课教学;就近选择1--3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及实践课教学。

    六、师资配备

    按照开设专业的教学需要,多渠道聘请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精干的教学师资队伍:

    一是积极与潍坊科技学院、寿光职教中心、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技师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教师。

    二是从本系统选择一批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干部担任教师。

    三是选择在全市农业生产中涌现出的专家、技术员、科技示范户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

    四是根据社区居民人数不低于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齐专职管理教师(每个分院至少配备分院院长1名,专职教师2名)。

    七、教学安排

    1.教学进度

    第一学年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主,专业技能课和综合实践课为辅(三分之一课时),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全部课程,完成公共基础课所有科目的考核;

    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为主,综合实践课为辅(三分之一课时),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全部课程,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所有科目的考核;

    第三学年以综合实践课为主,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员熟练掌握各种生产技能,并对每一种生产技能进行实践考试。

    对于没有完成学年学业任务的学员,专门组织教师开展补课、统一安排考试,力争学员全部完成学业。

    2.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安排分2个部分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致按1:2安排。

    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的上半年进行,安排960个理论教学课时。理论教学要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和学生现实状况,采取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间兼顾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合理安排。每一个学年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忙季节,为每年的3月份-10月份,8个月时间,计划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开班,每晚2个标准课时,约计330个课时;第二阶段是农闲季节,时间为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4个月时间,计划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白天开班,每天7个标准课时,约计630个课时。

    实践教学,以第三学年及第二学年下半年为主、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的上半年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共计1760个课时。

    3.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参加各类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努力工作,带动作用明显、受到相关部门的嘉奖等,均可换算为修业学分。在规定的5年内修满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

    学分计算:理论课堂教学16课时为1学分;实践教学1周(30课时)为1学分;学员每年都能按时完成作业累计6学分,每次考试合格2学分;在当地带动作用明显5学分;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10学分;受到一次优秀表彰2学分。在规定的3--5年内修满170学分、成绩合格即可毕业。

    八、教学管理

    社区学院将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统一安排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指导,统一考试、考核,科学地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建立完善的教学机构。

    一是成立综合处。负责培训班的全面管理工作、协调各处室工作,负责教学场地的落实、教学设备的更新、交通工具的安排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二是成立培训处,专门负责各项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教师的组织管理、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各项工作档案的建设等教学教务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农民学员上课、学习成绩考核,学籍管理、学员档案管理等农民学员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是成立远程教育处。专门负责社区学院网站的建设维护、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管理、多媒体教学素材收集发布、开展远程教育教材、教法研究总结、信息技术推广工作。

    四是成立教研室。结合所设专业特点,组织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研室,专门负责各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授课课件的研发和审核、农民培训教材的编写等教学工作。

    2.严格教务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按照开设专业的特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教师分成各个教研小组,每个教研组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的,确定好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努力用农民学员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员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所学的知识。

    3.结合农业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农民学员最大的特点是一边从事生产实践、一边学习文化知识,时间限制是开展农民教育的难点问题,因此要根据各个学员生产实践实际和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进度,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理论学习时,农忙季节要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农闲季节要白天、晚上同时开班;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学习,可以选择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学习;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要与农民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传授知识的机会,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

    4.完善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让学员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所设专业的特点,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包括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录音、光盘等多种资料。一是建立农民教育网站,定期将教学内容在网上发布,根据学员的分布特点有选择的设立村级网站,配备电脑,实现联网,让学员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二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有针对性的录制一些授课录像、录音、光盘等音像资料,便于比较分散的学员学习;三是有针对性的编印一些辅导资料发放给学员,以便于学员自学。

    5.规范学员管理制度,提高学习质量。

    一是每个班都配备专职班主任,选择一个影响力、号召力较高的学员任班长,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二是按照学员从事生产实践的特点,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以便于分类教学和指导;三是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对学员实行学分制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学员的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都建立档案)、建立补课制度、补考制度等一系列学习制度,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四是建立奖学金制度,对于学习成绩突出、政治素质过硬的学员进行奖励,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6.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一是对任课教师实行聘任制,签订责任书,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坚决予以辞退;

    二是建立教师档案。对于每一个参与讲课的教师,都建立专门档案,包括本人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联系电话等,以便于工作管理。

    三是建立教学管理档案,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计划、每一个课时的授课课件、授课记录、每一个教师教学完成情况,都进行建档管理,形成一套严格的教务管理制度;

    九、经费预算

今年我校计划招生400人,10个教学班,学制3年,具体支出预算如下:

    1.理论教学授课费:10个教学班,一个班960个课时,共计9600课时,按50元/课时计算,共计48万元。

    2.实践教学补助费用。每班1760课时,10个班,共计17600课时,按每课时50元计算,共计88万元。

    3.教材费用。按每人400元/年,三年共计48万元。

    4.场地租赁费。按照每个教学点每年2万元、10个班(教学点)3年共计60万元。

    5.教研教改、教师培训费用:三年共计15万元。

    6.招生宣传费用:三年共计1万元。

    7.教学设备费用:总计15万元。购置2台便携式投影仪3万元,笔记本电脑5台3万元,用于教学的照相机、录像机等2万元,增添10台教学电脑5万元,农民教育网站及网络建设2万元。

    8.其它费用:10万元。

    以上费用合计285万元。

    费用统筹来源:

    我市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根据实验区成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标准“按县域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2元筹措”,我市每年成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约210万元,建议从中拿出95万元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年共计285万元。

    十、组织领导

    建议政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社区学院、相关镇街区、局、委主要领导参与,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督导检查、资金落实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