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味甘,性微温,能够健脾补中。”“这是白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太仓城厢镇电站村的中药种植园里,太仓市中医医院的主任中药师蒋建伟向身边的市民介绍各种中草药的特性和功效。
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这块小小的种植园既是太仓市中医医院和电站村共同的文明实践阵地,也是太仓城乡文明融合的“微缩景观”。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服务供应不够、资源配置不均、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是村级文明实践的普遍痛点。归根结底,是二元结构导致的阵地、人才、品牌、活动等文化资源方面的城乡差异。
在电站村,一个行走的文明实践圈,打通优质资源“下乡”与“进城”的结构壁垒,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向文明交流。作为太仓农文旅发展的“领头羊”,多年来,电站村在农文旅发展的过程中,与多个太仓市级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联系机制。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些行业部门成为宝贵的“资源库”。“以前跟这些部门对接,主要是‘富口袋’,如今,这些行业资源又让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帮村民‘富脑袋’。”电站村党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王义平说。对接太仓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双拥国防园,引进退役装备和高仿真模型,让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接太仓市水务局设立节水教育基地,传播节水知识、开展节水教育;对接太仓市司法局落地法治主题公园,以法治亭、法字森林、法源湖等,形成法治文化集群……10余个不同部门的文明阵地串点成线,通过一条条直插到底的行业资源纵贯线,打破城乡横向结构的壁垒,精准对接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城市文明资源源源不断输送到田间地头。村民平日里接触不到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如今就在“家门口”。
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种社会实践,其关键在人,尤其是专业性的“带头人”。在电站村,自上而下的“引流”的不仅是阵地载体,还有众多专业人才。一批批来自城市的行业专家,在村里带出一群“土专家”“田秀才”,不仅输血,更造血。30多名由太仓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太仓市司法局“法律明白人”讲师团、双创导师、心伴文化团队、道德模范、科技人才、非遗传承人、党员志愿者等构成的兼职辅导队伍,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教育的辅导团,定期在电站村开展实践活动和服务指导,弥补“人”这个“关键短板”。有了丰富的阵地资源和大量的专业人才,电站村发挥自主能动性,和专业团队合作设计“核弹英雄零距离”“碧水蓝天小卫士”“我是普法小律师”“《本草纲目》识百草”等点单式课程,让村民们按需求和“口味”,享受各具特色的文明“大餐”。
随着电站村的文明实践逐步在周边乃至太仓城区有了不小名气,一些特色活动吸引村了周边市民、学校孩子前来参加。农事体验、乡村研学、主题教育……电站村形成一个个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让城里人尤其是孩子们感受文明乡村的独特魅力。“文明杯”亲子定向赛、乡村亲子轮滑定向赛、睦邻文化系列活动等等文旅活动,发挥电站村农文旅发展的深厚积累,融入文明元素,借助文旅热度,传播文明理念,将乡野的文明实践风潮吹回城内。每年近30万的游客成为电站村反哺城市文明的“种子”。
源自城市、反哺城市,起于乡野、归于市井,电站村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文明实践路径,在城与乡的联动、传导里,实现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