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太谷区深化农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调研和思考

太谷区深化农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调研和思考

2020-06-18

                                                               牵住农村改革“牛鼻子”
                                                               找准乡村振兴“金钥匙”
    晋中市开展的农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抓住了农村地产资源入市难的病根子、“牛鼻子”。适逢晋中市太谷区成立,国家级农高区创建和山西农谷建设加快进程,“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成为太谷区打造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靓丽名片、吸引工商资本入区下乡投资,打造了推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新引擎、金钥匙。
    目前,太谷区先行先试、典型引领,“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正在全区加速推进。全区60个试点村已全面完成“五地一产”核准和集体非承包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工作。152个行政村已核准集体非承包地等五类土地36.82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6.2亿元,共计引入企业157家、资金82亿元,培育新型农民7350人,累计可促进村集体增收1亿元,农民增收7964万元。5月8日到9日,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在太谷区举行。
改革破题之一:
    当前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深水期,攻坚期,农村潜藏着诸如集体资产账务不清、人地矛盾突出、利益分配不均、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土地利用率低、资源闲置严重等问题。“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场新的革命,是面向农村土地乱象的一次宣战,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契机,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和期待。不少基层干部纷纷表示,此次改革切中了农村发展的要害,牵住了农业农村继续发展的“牛鼻子”,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正中其弊、直击要害。
实践案例之一:
    太谷区在实践中创新五种模式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原则上按照城郊型、林区型、贫困型、纯农型四种类型作为试点先行开展工作,总结了五种成功经验模式供全区借鉴推广,即:针对平川地区和丘陵地区的不同特点,创新性采取以经营性商铺建设为基础的“土地换资产、资产换收益”模式;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整体打包、整村开发”模式;以资源借力为基础的“村企合作、联动发展”模式;以农产品科研加工为基础的“技术引领、辐射带动”模式;以生态庄园建设为基础的“农旅合作、绿水青山”等5种模式,推动全域转型升级。
    比如:阳邑乡官寨村由本土企业家投资3千余万元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打包流转土地1.5万余亩,其中四荒地7119亩、林地7418亩、非承包耕地1152亩,发展农耕休闲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经济林3000余亩,粗杂粮2500余亩,绿化荒坡4000余亩,累计增加村集体增收1500万元,吸收周边农村用工80余人,人均年增加收入1.5万元,走企业经营分红,带贫致富的路子,有力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任村乡田园东谷康养小镇、范村镇西曲河旱垣温室和东辉先正达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通过挖掘闲置资源,吸引企业上山下乡,激活沉睡资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田家渠村、三台村、东庄村等丘陵村,则是积极吸引资本进入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养驴、种花、盖庄园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业,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思考启示之一: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强力破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低迷不振的困局,承载着基层干部多年想突破但瓶颈制约的制度难题,激活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池春水。通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深入推进,示范带动,进一步规范交易合同、操作流程、入市标准,可以有效化解许多农村经济发展中潜藏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营造农村公正、公平的发展氛围,助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改革破题之二: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造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太谷区在乡村振兴廊带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取得了乡村治理提升的明显成效。而“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作为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乡村振兴对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等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回流集聚的需求,抓准了农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由表及里,厚植了乡村振兴的种子。
实践案例之二:
    太谷区依托国家级农高区、山西农谷资源,着力五大突破,加速融合发展。突破产业单一、模式陈旧难题,形成“科技研发-中试推广-加工销售-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条,通过公司、龙头大户等引领,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品牌力;突破市场狭隘、渠道单一难题,逐步向一线城市延伸,如西曲河村借助田森集团销售网络和品牌效应,产品销售至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型城市,产品价格提高1.5至2倍。突破人才贫瘠、技术落后的难题,通过与农业科技团队、研究院、山西农大的紧密联系合作,加速行业顶尖人才进驻,激发生产动力,如绿美园林与山西农大、太原林学院合作,研发四季葡萄、太谷春枣等新品种,正在试验推广。突破农民增收少、不稳定的难题,通过引入工商资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农田变成第一车间,农民变为股民和产业工人,农民既能拿到集体分红,又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还能拿到务工工资。突破村集体有资源无收益的难题,如阳邑乡阳邑村通过挖掘五地一产资源,化解潜藏矛盾,已由农民合作社流转一般性耕地600亩,种植玉露香梨70余亩、其他苗木20余亩、油菜400亩;清收集体机动地2500余亩,以公司+合作社形式种植药材300余亩,种植旱稻作物300余亩,最大限度盘活和利用村集体的闲置资源。
思考启示之二: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引线。太谷区委、区政府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旱作农业发展的指示精神和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精神,通过对农村资源资产的规范量化、整合打包、集成入市,盘活了集体机动地、边山丘陵、荒山荒坡等闲置半闲置的土地资源;通过成立产权交易中心、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招商引资、强化政策扶持等推进改革继续深化;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致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
改革破题之三: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农村党组织面临“手中没有米,叫鸡都不灵”的困境。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发展经济办法不多、措施不硬,加上历史遗留的经济账务较多,导致矛盾纠纷突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夯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基础,为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实践案例之三:
    太谷区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中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治理功能、服务功能。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加快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与基层组织建设提档升级互促互进。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夯基行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健全村级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村级事务代办制度等措施,确保基层党组织各项事务规范运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农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持续开展“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持续增强“领头雁”带头致富能力;采取“三选一培”模式配强农村党务工作者,择优选派区直机关干部、乡镇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到村担任党建指导员,逐步配强农村党建力量;强化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各乡镇(城区)、农村(社区)的党建工作经费,足额兑现干部报酬待遇,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关心关爱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激发干事活力,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深入开展“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紧扣服务新时代金太谷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年轻干部“育苗行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等一系列工作,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干部保障、人才支撑。
思考启示之三: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助推器。改革激活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利于增强村级组织号召力和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把金钥匙。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太谷撤县设区全面谱写历史新篇章增添了强大活力,对于太谷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引领全省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太谷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马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