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排球之乡--广东省台山市

排球之乡--广东省台山市

2017-09-28


       广东省台山市素有排球之乡的
美誉1972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说:“全国排球半台山,你们知道吗?你们应该拿第一,要为国家输送人才,还要支持其他兄弟省市。” 在台山,最先开展排球运动的是台城谭氏学校(现育英中学)和四九下坪堡小学。1919年2月2日,台山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译音)。此后,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

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台山并接见台山运动员
       “如果你不会打球,不会看球和评球,那你绝对不算是一个地道的台山人,”这是台山很多老人嘴中常讲的一句话。排球通过华侨从国外引进台山,经过发展培育,形成了侨乡独特的体育文化。台山市的排球文化,作为侨乡的一个传统文化一直保留下来,如今台山人已经把排球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外的华侨亦将这个运动带到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引进:华侨捎回技术 学校铺开学习

       行走在台山的乡间可以看到,这里大部分的民居格局与其他地方并无不同,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是,这里几乎村村都有一个排球场,往往就在村前的空地上,在宗族的祠堂对面,总有一块适合打排球的场地,拉起网就可以进行排球比赛,还有的场地划有计分线。

       与台山的很多领域一样,台山排球的起源来自于华侨的推动。约在1913年,一位姓谭的华侨给在广州读书的儿子和他的同学传授了一些排球技术,这些排球技术又从谭姓的华侨子弟那里,逐渐在台山乡间普及开来。

       根据《台山排球之乡》的记载,最先开展排球活动的是四九下坪堡小学和台城谭氏学校(现育英中学)。

       在台山排球的历史上,华侨一直是坚定的支持者。民国初年,因为华侨的外汇导致台山的经济畸形发展,为了避免在台山的华侨子弟染上当时社会流行的“嫖赌饮吹”等恶习,华侨们相当鼓励孩子参加排球活动,并出资组建队伍、奖励优胜者,或者购买球、球网等,排球的群众基础由此在台山生根。

       “当时每天晚饭后,人们相约来晒场和空地打球,兄弟PK、父子隔网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这表明,排球已经成为当时人与人之间维系亲情的纽带,一种文化。”台山市体育局局长黄超峰回忆称。

       发展:村村有排球队

       1919年2月2日,斗山浮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 华利磨学会。在华侨和社会各界其他人士支持下,以青年学生为骨干,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盛行于县城、斗山、四九、端芬和四九等。当时,群众把排球运动作为体育游戏,队员先有16人,后改为12人,最后确定为9人,这也成了台山人最擅长的“九人排”。

       从1917年台山县第二届全运会起,至1947年第六届全运会止,排球运动成为主要的比赛项目,名气较大的球队有仁社队、台南队、金银联队和西南队,因而排球健将辈出。端芬、白沙、冲蒌等地区出排球人才较多,一批健将代表中国参加了多项国际比赛,而且全部夺冠荣归。

       20世纪30年代,台山排球运动进入普及阶段,几乎每条村都有一支球队,常以“联络感情”的名义进行友谊赛,球员们有时步行十多公里到外比赛。1931年秋季,台山排球劲旅———仁社体育会在台城光兴路60号成立,由归侨黄天德任名誉社长,黄永栋任社长兼教练,队员达200多人。1923年至1934年,以台山运动员为主力的国家队,参加6届远东运动会,获四届冠军两届亚军。1948年,台山仁社排球队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夺冠后,又在上海战胜苏联国家队。

       高潮:誉满神州大地

       台山排球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1927年8月,台山首次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便获得了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随后,台山又在1930年和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蝉联,首次在国际排球比赛实现“三连冠”。第二个高潮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5年,台山男排取得粤、桂、湘、赣四省比赛的第一名,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通知他们赴京作汇报表演,对手是乌鲁木齐队。“赛前量度身高,我们平均矮了十多厘米,但我们仍以3比0轻松取胜,每人还获得了一套冬天御寒的运动衣物。”当时的领队、台山县第一任体委主任朱国贤回忆。随后,台山吸引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1956年,在以全胜战绩赢得了11个单位组成的排球邀请赛后,《人民日报》记者写了一篇《排球之乡———广东台山县》的报道,“排球之乡”就此得名。

       那是台山人的黄金时代,它逐步成为中国排球界的主流。第一届国家男排,教练马杏修、队长黄亨和半数以上的队员是台山人;1956年的法国排球世锦赛,12名中国队员有8名来自台山;1958年全国甲级排球联赛,12支男队的149名球员中有69名是台山籍人。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男排决赛,八一、广东、北京、辽宁、湖北、广西、山东、江西等队均有台山队员担纲主力,广东排球队一些非台山籍的排球运动员都会讲台山话。“真是无台不成排啊”,原中国排协副主席伍卓凡感叹。

       台山在三大球上的突破,使得它吸引了当时领导人的目光。台山人至今仍然记得周恩来的两次接见,以及他那句“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褒奖。

       1972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视察省体工队说:“全国排球半台山,你们知道吗?你们应该拿第一,要为国家输送人才,还要支援其他兄弟省市。”同年5月5日,台山举办了全县少年排球集训比赛,1973年1月恢复业余体校招生,又掀起排球运动。据统计,台山先后向全国24个省市、部队、大专院校输送优秀排球运动员539人,获运动健将称号60人,出国担任排球专家7人,担任国家、部队、各省市队教练71人,国际排球教练1人,国家高级排球教练9人,国际排球裁判1人,国家级排球裁判25人。同时,台山从实战出发,形成“以快制高,以快打慢”的独特风格,率先创出“快速、灵活、多变”和四号位平拉开,二、三号位快速低点配合进攻等战术,在我国排球运动史册写下辉煌的篇章。

       朱国贤:台山体坛奠基人

       台山“排球之乡”绕不开一位人物:他是台山体育的奠基者,也是将台山排球运动推向国际舞台的开拓者,他是朱国贤。目前旅居在美国的朱国贤,是第一任台山县体委主任,三十年耕耘体育事业,将“排球之乡”的美誉传遍神州。

       如今朱国贤已过九十高龄,在家人陈小梅、朱仪壮、朱仪方、朱仪丰、朱劲波等的帮助下出版了《我的人生回忆录》。朱国贤,台山市三合镇北斗仔潮安村人,毕业于广州大学法律系,但他却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50年12月,台山成立了台山体育支会,朱国贤开始负责全台山的体育工作;1956年1月,台山体育委员会成立,主任由曹玉瑶县长兼任,朱国贤担任专职副主任。当时“朱主任”的尊称伴随朱国贤传遍台山。

       朱国贤领导台山体委的年代,是台山体育事业最辉煌的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国贤就为全国的体育事业输送了三百多名运动员及教练,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批排球选手黄亨、谭元芳、梅庭昌以及国手黄炎威、马焕南、黄汝光等人。

       1954年8月,朱国贤带领台山排球队参加粤、赣、湘、桂四省排球联赛并获得冠军,这让台山排球队名满江南。1955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亲自点名台山排球队到北京学习,于是朱国贤首次率领台山排球队上北京。

       当年,朱国贤与当时的好友陈冠华等曾共同制定出“三年战胜北京、八一排球劲旅,五年出运动健将,十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在他多年努力下,这个看似很遥远的目标基本实现:1957年把台山队主力队员全部上送省队,次年又组建了台山县第一支专业排球队,这为以后将一个县排球队培养成全国甲级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