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山市斗山镇的浮石村是一条古老的“赵宋皇族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村民几乎都姓赵。
浮石村最久负盛名的就是飘色艺术,每年的三月三或者重大节庆,村里都会举行飘色艺术巡游表演。1996年,该村曾获得广东省文化厅颁发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该村又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称号,且创造了文化教育史上3个中国第一。
雄镇西北碉楼
在兰溪河的一边,有一座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历1928年),楼高四层,布有炮口,扼守入村道路,名为“雄镇西北”的钢筋水泥结构碉楼,如卫士一样守在村口。过去,村民就是在这座碉楼里视察,如果发现盗贼就会告诉村里的人,同时利用碉楼的防御作用来抵御盗贼。
承惠里门楼
浮石一坊入口的门楼,外额写着“承惠里”三个字,内额写着“西北保障”。青砖、石拱门、琉璃瓦,檐角高翘,这座近代建筑物看似中西结合的产物,颇有特色。牌坊左侧是清代护村墙,沿着兰溪而建,参天大榕树的虬根紧紧缠绕其上,还可看到几个炮口。村中老人介绍,以前贼匪肆虐,浮石村曾遭劫掠勒索,城垣、碉楼因此而建。
西门门楼
浮石村的西门,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古旧门楼。斑驳的墙体,在高大的凤凰树衬托下,不失特有的韵味。令人奇怪的是,“浮石西门”的字样是按照古代从右到左的书写顺序,而门楼另一面的“遐光晚望”四字,则是按现代的从左到右的写法。或许,这里面还隐藏着一段故事。
聚震坊闸门
聚震坊闸门建于1912年,在管岭,外额是“聚震坊”,内额是“保釐东郊”。内外皆有联,外联是“聚族南国,震福东邻。”内联是“保我黎民崇墉屹峙,釐尔女士安土同敦”。
赵氏始祖祠
浮石清代建造的始祖祠,位于始祖巷后。始祖祠供奉浮石村创建人赵姓始祖赵宗远公,定时举行祭祀仪式。赵宗远是由于浮石赵氏各公房分支较早,其房派的祠堂大多数规模较小,但一点也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反而显得各具特色。
村心古井
浮石村的村心古井,在上四里前右侧,位于村心坊与西头坊交界处,浮石立村时已经有这个水井。
浮石村文化底蕴深厚,骑着自行车或者行走于村里小巷,从家家户户的门口经过,会发现每一家的门口都是一处风景,门口壁画、门匾、对联、木门都是有历史的。
浮月村
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因村内的15幢建筑风格各异的“洋楼”而闻名遐迩。2002年被列为台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浮月洋楼以西式为主,只在局部和部分材料上保留着中国南方农村的特色,同时又有防御的功能,是洋楼和碉楼的结合体。包括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陈国旗楼,是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于民国时期建成的。
浮月洋楼多以楼主的名字冠名,而“中山阁”则较为特殊,是该村旅美乡亲陈国麟为纪念其父陈栋华与孙中山先生早年在美国建立的一段革命情谊而命名的。浮月村视野开阔,广袤的田园风光与典雅的洋楼建筑相映成趣,形成浮月村独特的田园诗歌式风光。
陈宜禧纪念广场
陈宜禧纪念广场位于斗山镇斗山圩,为原新宁铁路终点站火车头掉头转盘所在地。2012年,台山市政府在陈宜禧故乡斗山镇当年的火车站附近,建造了陈宜禧广场,以纪念陈宜禧和他修筑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的那段历史。
广场还树立陈宜禧铜像,花巨资购回的老式蒸汽火车头摆放在小广场供人参观拍照留念,同时当年车站的旧街也被修复,成为我市侨乡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陈宜禧出生于广东台山斗山。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的他,于1904年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历时14年才得以建成的“新宁铁路”,对繁荣台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副产品的输出,建材的输入,都靠这铁路,乡村许多钢筋水泥楼房都是这个时期兴建的。铁路运营20多年,在抗战期间被拆除,钢轨运往广西,修建桂黔(广西、贵州)铁路,至此,新宁铁路便在中国铁路网图上消失了。当年所建火车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城市建设需要也被拆掉,不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