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奋战百千万工程 | 海外归来,筑梦侨乡60年!台山这里被誉为“小...

奋战百千万工程 | 海外归来,筑梦侨乡60年!台山这里被誉为“小小联合国”

2023-09-30

图片

▲《江门日报》2023年9月3日A05版


海宴华侨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历史,犹如一首归国华侨报效祖国、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壮丽史诗。自1963年创建以来,面积17.46平方公里的海宴华侨农场安置了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等13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归侨,被誉为“小小联合国”。

六十年风雨兼程,归侨们改造滩涂、开辟良田、建设家园,在这里扎下根来;六十年守望相助,归侨们和谐共处、包容共享,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六十年砥砺奋进,一代代归侨人传承华侨精神,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乡村振兴,让农场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成为资源丰富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鱼米之乡”“蔗糖之乡”“旅游之乡”。

今年是海宴华侨农场建场六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在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海宴华侨农场,回眸一甲子激荡岁月,聆听归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共同迈进美好新时代的故事。


图片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宴华侨农场焕发出新的生机,其范围内的几条村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图为五丰村,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观光。陈方欢 摄


01
筑堤围垦建设新家园
图片
图片

2023年,电视剧《狂飙》热播,该电视剧位于台山的取景地——青山咀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尤其是那标志性的海边灯塔和海堤。而这长长的海堤,其故事可追溯到60年前海宴华侨农场建场之时。


1963年,为安置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台山市的海宴华侨农场应运而生。从汕头华侨农场来到海宴华侨农场的场景,至今仍印在78岁的林顺明的脑海里:“当时的海宴华侨农场,放眼望去是一片泥泞的滩涂,没有道路,更不用说舒适的住所。”


海宴华侨农场位于江门台山市海宴镇。这里物产丰饶、风景秀丽,但正式建场前,是一片滩涂,青山、鸡笼山都是海岛。面对困难,归侨们一往无前,他们勇敢地面对暂时的困难,决定用汗水和力量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


海宴华侨农场设立之初,最大的任务是围海造田,而最重要的工程则是修筑海堤,全长达9公里。于是,从大南山、英德等华侨农场抽调来的200多名归侨和从周边公社召集的5000多名群众一起投身到这项艰巨的工程中。他们没有机械设备的帮助,完全依靠渔民用的传统泥板,在滩涂上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筑起了海堤。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海堤工程。


海堤的建成不仅为华侨农场和海宴镇的农田提供了坚实的屏障,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有了海堤,归侨们终于能够建自己的房屋。林顺明作为开拓者之一很快分到一间平房,从最先搭建的简易棚屋搬进去排列整齐的小平房,和来自大南山的父母、兄弟姐妹团聚,一家人从此在海宴华侨农场定居下来。


后来,越来越多像林顺明这样的海外游子汇聚到了海宴华侨农场,用勤劳的双手,在海边的滩涂上开辟出新的家园。随着开荒的进行,杂草丛生的盐碱荒滩逐渐被归侨们改造成肥沃的良田,种起水稻和甘蔗。


据农场的老人们回忆,由于位于南海边沿,海宴华侨农场周边的这片土地盐碱度特别高,种植农作物非常困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们不仅要抵御海潮的侵袭,还要通过灌溉清水来冲洗改良盐碱土。但归侨们最终克服了困难。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水稻的亩产量从1964年的77公斤逐渐增加到1980年的236公斤,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5.4公顷扩大到200多公顷。


随着开荒的不断进行,归侨们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0.2公顷发展到1977年的8.4公顷,总产量也从6.5吨增加到142吨。这里的蔬菜种类繁多,叶菜类、根茎类、瓜类、豆类、花类应有尽有。此外,农场还陆续种植上香蕉、龙眼、葡萄等本地水果,以及特色的东南亚水果,如菠萝蜜、槟榔、椰子、释迦果等。这些农作物的种植丰富了归侨们的生活饮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林顺明回忆说:“当初我们来到这里时,一无所有。开始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后,我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吃饭穿衣不再是问题。政府也给了我们充分的帮助,我们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农场里的孩子们也觉得很幸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或三五成群跟着大人在海边捕捉鱼和虾,或去公路边赶鸭子,或在甘蔗地里捡鸭蛋。到了晚上,大人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看电影等,十分快乐。


“在这片曾经荒无人烟的滩涂上,凭借着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归侨们让沧海变成良田,盐碱地变成‘大粮仓’,建起了新家园。归侨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幸福感逐渐增加。”海宴镇侨联主席唐国州总结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海宴华侨农场上,归侨们当年开垦的农田如今种上了多种东南亚香料。海宴镇政府供图


02
改革奋进成就“甜蜜事业”
图片
图片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工业农业手挽手齐向前啰喂,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啰……”1979年,电影《甜蜜的事业》正式上映,成为那个年代农场青年的集体回忆。


就在1979年,李大妹和丈夫带着孩子从越南芒街附近一个华人村落辗转来到海宴华侨农场。在越南就以种植为生的李大妹一家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到农场后,像李大妹这样擅长种植的越南归侨们着手改良农作物,让良田获得更大的丰收。他们将甘蔗卖到海侨糖厂(2020年,因市场变化,海侨糖厂实施企业改制,完成产权转让),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


海侨糖厂曾是海宴华侨农场引以为傲的蔗糖业的重要载体。


图片

△蔗糖业曾是海宴华侨农场引以为傲的产业。海宴镇政府供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时,海宴华侨农场同样生机勃勃。到1982年时,海宴华侨农场甘蔗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多公顷,甘蔗产量达到2万多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为了发挥出沿海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连片种植的优势,海宴华侨农场决定推进蔗糖业的发展,向国家贷款900万元,建设日榨量500吨(后来通过技改日榨量为700吨)的糖厂一座,经营生产白砂糖与酒精。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场改变了传统的生产队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小农场”,这使得农场职工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随后,海宴华侨农场实业总公司成立,这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将全场700多家农户的小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了连片开发的甘蔗基地,使全场蔗糖产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形成了农工贸技一体化的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在海宴华侨农场改革推动下,江门蔗糖产业蓬勃发展。海宴华侨农场每年种植甘蔗的面积持续扩大,产量也逐年增加,是江门唯一面积过万亩的甘蔗生产基地。2000年时,海侨糖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在同类制糖业11项经济技术指标中,海侨糖厂创造了9项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的标杆。海宴华侨农场甘蔗产业稳步发展,也为归侨们带来了丰收和财富。


“‘大锅饭’不再有,包产到户。改革后,只要肯劳动,把产量、质量搞上去,家庭收入就高。我们的生活好了很多,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都买了彩电、洗衣机、冰箱。”台山市五丰村委会退休的党组织书记何国兴对上世纪80年代吹起的改革“春风”记忆犹新。


在改革奋进的历史大潮中,海宴华侨农场不仅发展了糖业,还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复合肥厂、粮食加工厂、青饲料厂、电子加工厂等一系列企业相继建立起来,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何国兴看来,海宴华侨农场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功得益于归侨们丰富的阅历和多元文化优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空间中,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他们勇于闯市场,敢于尝试新经济,为农场带来了繁荣和致富的机会。

图片
图片


03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篇章
图片
图片

从海宴华侨农场的门楼开始,一条四好农村公路延伸而出,沿途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海宴华侨农场万亩良田在阳光的映衬下,呈现出迷人的风光。跟着指向牌的指引,游客们来到五丰村,这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村前,湿地公园、花田驿站、码头游船、亲水平台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进入村后,侨情公园和东南亚风情小镇石刻标志成为地标建筑,引人注目。13个国家主题庭院各具特色,花树小道在村中蜿蜒而过,让人如痴如醉。东南亚风格的建筑物、各色墙绘、荧光车道线、彩虹人行道等细节点缀着整个村庄,给人以缤纷的感觉。同时,详细的路标指示牌、充裕的停车位、乡村旅游驿站等便利设施也让游客们感到舒适和方便。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宴华侨农场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们来这里不仅能到青山咀漫步,看红树林湿地公园候鸟保护区的绿美生态,而且能欣赏到异国风情表演,并品尝到东南亚风味美食,尽情享受别样的乡村惬意。


作为一名“归侨二代”,鲍俊杰深爱着海宴华侨农场这片土地,他和搭档应市场需求开设的食店,主打东南亚风味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斑斓奶茶、斑斓饮料、香茅柠檬水等特色饮品,以及咖喱鸡、肉骨茶、叻沙面等美食,让游客们沉醉其中。在这里,鲍俊杰让自己个人的价值得到展示,也让他与农场更加紧密相连。


“我喜欢海宴华侨农场,这不仅是我父母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我喜欢这里清静的村庄和田间的虫鸣声,喜欢在海边垂钓,更喜欢在这里干事创业。”鲍俊杰如是说。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印尼归侨黄拥军和朋友合作,投资建设了香料产业基地。在“中国香料第一村”内,他种植香茅、斑斓、咖喱树等香料,建成了从生产到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他的企业蓬勃发展,产品供不应求,为农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农场的未来在青年,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并让他们能够致富。新时期的海宴华侨农场还通过改造村内旧仓库和厂房,提供低价租赁或免租金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民宿改造,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精品村民宿。这样的举措为年轻人提供了创业的机会,也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归侨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异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侨文化。为了传承和弘扬归侨文化,2019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归侨二代”方光明团结更多归侨力量,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旅游,将海宴华侨农场原564平方米的旧礼堂改造成公益性的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该馆也成为全国首家以归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图片

△2019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归侨们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旅游,将海宴华侨农场的旧礼堂改造成公益性的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该馆成为全国首家归侨文化博物馆。

越南出生纸、承包耕地种植甘蔗合同、印尼民族乐器“昂格隆”……1300多件(套)归侨的生活用品、收藏品、照片和书籍等,再现了农场的历史,彰显了归侨们报效祖国、艰苦奋斗、筑梦侨乡的家国情怀。


在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理事长方光明看来,归侨们的汗水洒落在农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开辟了新的生产和生活天地,将昔日荒芜的滩涂变成宜居的美丽乡村,海宴华侨农场成为这些归侨们新的家园,同时也留下了他们无法磨灭的印记,这片土地沉淀了丰富的归侨文化,见证了归侨们对国家、农场、家庭的深深情怀。


悠悠六十载,沧桑砥砺。归侨们历尽千辛万苦,始终不曾放弃发展的信念。如今,随着“侨都赋能”工程的深入推进,凭借着侨资源的优势,海宴华侨农场正在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和提升旅游设施,焕发出勃勃生机。


春华秋实,荏苒一甲子,海宴华侨农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为江门侨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片
图片










海宴华侨农场大事记







图片

△1967年,海宴华侨农场干部与青年合影。海宴镇政府供图

图片

△种植户在海宴华侨农场辛勤劳作资料图。海宴镇政府供图

图片

海宴华侨农场曾大面积种植甘蔗。海宴镇政府供图

1963年9月,海宴华侨农场创办。分别从大南山、英德等华侨农场抽调了200多名职工来场建设。

1978年,农场接待安置了一大批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侨胞。

1982年,农场向国家贷款建起糖厂,设计日榨甘蔗量500吨,从此确定了以种植甘蔗为生产经营方针。

1985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发展,全面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当年有591户职工办起了家庭农场。

1986年到1987年榨季,甘蔗产量(工业)首次突破3万吨大关。

1987年,农场甘蔗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万亩大关。

1988年,农场实行第一个场长任期责任制。

1989年2月,自筹资金建成复合肥厂。

1989年4月,合资兴办的“海宴华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办公。合资项目青饲料厂于1990年2月建成投产。

1996年3月,成立海侨镇人民政府,保留海宴华侨农场牌子。

2001年9月,撤镇复场,将行政区域并入海宴镇政府。

2016年6月,设立台山市海侨经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海宴华侨农场有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为台山市政府派出机构,正科级,与海宴镇人民政府合署办公。

2019年,台山市南洋归侨博物馆建成,是全国首家以归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