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的实验

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的实验

2015-11-09

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的实验

结题报告

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万春镇分校项目组

 

摘  要: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万春镇分校针对辖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快、入驻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聚集且素质参差不齐、融入度不够、管理难度大、有较强学习愿望等特点,组织力量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

训模式的实验”。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实验项目组在外来务工人员统计分析、教育培训需求调研、资源整合、队伍建设、培训模式建立、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社区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和谐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教育培训  模式

 

 

 

 

 

 

 

 

目 录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6

 

二、实验项目界定与理论依据—————————————————————8

 

三、实验的目标、对象与内容要点———————————————————10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点————————————————————12

 

五、实验方法与过程—————————————————————————17

 

六、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17

 

七、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效———————————————————————18

 

八、思考与展望———————————————————————————18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1、实验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且逐渐向周围农村蔓延,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万春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卫星城——温江区北部,距离成都中心城区18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6公里,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成温邛高速公路和成都—青城山旅游快速通道穿越全镇,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幅员面积54.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个社区,常住人口7.9万人,是全国四大花木基地之一,区域内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核心区4.2万亩连片花卉苗木基地和成都市重要旅游名片国色天乡主题乐园,是温江生态旅游区(约100平方公里)核心区和引擎带动区。近年来,万春镇紧紧围绕温江区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卫星城新定位,以建设生态旅游新城为目标,抓住优先发展、先行先试的重要机遇,深度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由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农业乡镇,成功建设成为一个形态适宜、生态优美、产业发展强劲、经济增长迅速、功能设施配套、群众幸福指数较高的时尚魅力强镇和温江重要的城市功能组团。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5亿元,增长1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固定资产预计投资9亿元,农村居民预计纯收入16923元,增长14%,城镇居民预计可支配收入 19439元,增长15%。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优美小城镇、全国文明镇、国家环境质量示范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省级“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乡镇等殊荣。

厚实的生态本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都市农业持续升温,现代商贸业后劲充足,吸引了大量像“云湖天乡”、“星期八小镇”、永辉超市、麦当劳、星巴克、乡村基、河畔居、悟行苑等强势项目入驻。“国色天乡”主题乐园1-3期已经开业,4-5期正在加紧施工,顺利推进,即将竣工迎客。再加上四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田园绿道等,吸纳了超过2万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

据调查,在外来务工人员中,一是人员成份结构复杂,来自不同的较为落后的地区,受不同的区域文化、生活习惯、人文观念影响,对事物了解、接受程度有差异。二是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10%,绝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平时闲遐时间也以消遣为主,很少有人主动学习。三是职业技能较差。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没有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只能在企业从事单一的、技术性不强的劳动。其思想基础、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四是人员流动性大。多以经济收入为目的,从业的灵活性强、流动频率高。五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分布于保洁、搬运、物业管理、花木种植、销售、建筑、装修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领域,缺乏学习培训的欲望和动机。六是大部分企业抓生产,重效益,强管理,较少关注职工的文娱生活,更少提供成型的,成体系的,常态化的教育培训。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质培训、法制观念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较为匮乏。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利益主体多元,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再加之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数量庞大、整体素质偏低、安全隐患突出的现状,已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消减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外来务工人员高度重视,强化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研究探索,构建与现实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实验研究的价值

我们旨在通过实验,立足辖区实际,针对实验对象实际需求,着眼素质提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机制和体制,消减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1)通过实验,营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各界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的关注。

(2)通过实验,寻求党政政策支持,促进机制建立和经费投入,优化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环境。

(3)通过实验,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搭建平台,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提供条件。

(4)通过实验,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5)通过实验,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热情,消除他们被排斥的焦虑感和消极情绪,增强他们对新家园的认同感、归宿感。

二、实验界定与理论依据

1、项目界定

(1)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城镇)打工的人员,和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本实验项目主要针对非本地户口到万春就业、创业的外来人员。

(2)教育培训: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

本实验重在通过培训载体,对外来务工人员达到教化培育的目的。

(3)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2、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战略构想,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两个发展、一个推进”,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着力点就在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融合。从社会学角度讲,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包含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以及经济融合,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融合过程不仅会推动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更是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只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人口城镇化目标,即实现农民工的非农化和市民化,这不仅是职业与身份的转换,更进一步是要融入进城市的文化共同体、市民的生活方式,这是更为实质性的发展路径。当前,按照城镇化率的统计结果看,进城的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体,已经初步完成了城市化的职业转换,但是由于受户籍的限制,还远远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没有完成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换,附着在户籍上的被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福利还不被已经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群体享有。

3、项目在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随着统筹城乡、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展开与提速,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人数不断增加,结构渐趋复杂,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带给吸纳地区的压力越来越大,引起了当地党政机关的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如外来务工人员目的地之一的上海,多年前就开展了实验研究。如上海嘉定区的三个实验项目:《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培训模式,创建和谐外冈》、《外来务工人员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有效学习模式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实验,他们探索尝试建立了一些教育培训模式,特别是颁布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根据《管理办法》,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新上海人”将迎来积分时代,持证人可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上海积分制的对象是在上海市工作、居住、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非户籍人口,他们需要通过积分才能确定自己所能享受多少公共服务。与现行规定和做法相衔接,《管理办法》列举了持证人可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规定,享受子女教育、社会保险、证照办理、住房、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待遇。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持证人可以享受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方面。按照《管理办法》,居住证总积分标准分值为120分,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

三、实验的目标、对象与内容要点

1、项目的目标

(1)规范建立适应现实需求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阵地,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培训机构和专兼职教师团队;

(2)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多元化的、立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项目体系、教材体系,开发特色课程,形成教育培训读本及资料体系;

(3)建立管理体系,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学习激励机制,形成常态,建立长效机制;

(4)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消减阵痛,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会。

2、项目的内容

(1)联合政府各机关科室、企业、村(社区)等单位,整合力量,探索成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联盟或协会;

(2)探索通过“三社互动”工作模式,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立足社区,通过社会组织载体,充分发挥社工作用,提高教育培训效益;

(3)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课程建设,整合资源,编写读本,通过社区教育工作站下发,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加强针对性,加大研发力度,开发特色课程;

(4)文化植入。整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公民教育等元素,在各企业、各村(社区)、广场、绿道等重要点位,设置宣传栏,让文化无处不在,浸润无声,引领外来务工人员提升素质,融入企业或社区;

(5)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培训激励机制,建立积分制,设立学分银行等。外来务工人员使用积分,能在子女就学、医疗、租房、购房、社区资源共享等方面得到便利。

3、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借助已有的实验成果,关注于教育培训对象的分析及教化培育,试图通过阵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探究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以进一步指导社区教育实践。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点

1、主要观点

(1) 柔性管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刚性管理”,比如对于房屋租赁、暂住证办理、子女就学等,一般要求是需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本实验探索在刚性管理体制外,通过建立配套措施,内在重于外在,激励重于控制,通过培训教化,促进精神“内化”,自觉自愿融入新家园,恪守“新秩序”。

(2) 以人为本。本实验的起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终点在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认同国家,尊重宪法精神的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民主和法制精神、纳税人意识、与政府的良性互动、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发展观。

 (3)发展为主。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越来越大,利益诉求和资源共享的矛盾不断凸显,本实验立足现实,正视矛盾,改革体制,增加资源供给,满足人格精神发展需求,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新载体:策划主题活动“最美万春 精彩有我”,通过活动的创意与活动的实施,凝心聚力,共建共享最美晚春。

(2)新路径:从素材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

(3)新成果:形成特色培训系列;形成特色教育课程;形成特色主题活动。

五、实验方法与过程

(一)实验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研究法。

(二)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13年6月初—2013年6月底)实验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了:

1、调查研究,完成外来务工人员数据及教育培训状况调查;

2、成立实验组织机构,确定实验人员;

3、组织实验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4、正式申报实验项目,撰写《实验项目申报表》;

5、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6、确定实验思路,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同时制定有关实验制度。

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项目组成员通过深入楼盘、小区、院落、企业进行调查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采用问卷法:制定问卷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教育培训的认知度、需求度;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

主要解决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成立了实验研究队伍;完成了项目设计与论证。

第二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实验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运用行动法,做了以下实验工作:

1、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模式的实验”项目推进会,整理、总结第一阶段实验成果,研究、布置第二阶段实验任务;

2、整合万春镇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培训力量,成立讲师团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等各项工作;

3、策划并实施“最美万春  精彩有我”等主题活动。

主要解决了一下问题:

1、阵地建设;

2、队伍建设;

3、课程建设;

4、主题活动开展。

六、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建平台

实验项目的开展,需要人力、空间、财力的支撑,仅靠社区学校一家之力是完全不能的。因此,我们在实验中,首先是加强资源整合,解决实验项目所必需的机制、阵地、师资等问题。

1、凝心聚力。成立了温江区万春镇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实验项目组,统筹协调实验项目工作:

组长:李  渊  万春镇党委委员、街办副主任

成员:李中华  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万春镇分校校长

      王树培  万春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桂芳  万春镇计生办负责人

蒲琼芳  万春镇民政办主任

盛  刚  万春镇流管办负责人

    蒋  超  万春镇团委副书记

    各中小学(幼儿园)、高校校(园)长、各村(社区)书记

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实施“三联”工程:联建、联动、联办。

2、拓展空间。依托置信培训学校,完成辖区内重点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在万春学校、东二教育集团踏水校区、镇子小学建设“新市民学校”计3所;在幸福田园、大同上郡建设“微空间”;在各村(社区)活动中心建立培训点;在楼盘、小区、院落建设“万春书香 悦读空间”计30余处。

3、搭建交流平台。成立万春镇家长协会,入会会员40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1000余人;建立家长协会QQ群;定期举办家长讲坛、亲子阅读、家教分享会等活动,提升外来务工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通过实验,一是整合了多方力量,包括党政机关、教育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提高了认识,凝聚了力量,形成了共识,共同参与到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帮扶与教育培训之中。二是拓展了教育培训空间,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市民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邻里中心、高校、中小学(幼儿园)、青少年空间、悦读空间、文化广场等。

(二)就学安置,公开公平聚人心

万春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所,空间有限,学位紧张,就学压力很大,每年都有50人以上不能顺利安置,只能进入私立学校或回到原籍就读,造成了严重的监护缺失,引发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极大怨气。为了消减矛盾,我们借助实验,主要抓好:

制定政策。结合成都市、温江区相关文件精神,会集公安局、流管办、劳保所、经法科、社管科等部门,共同出台了《温江区万春镇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安置条例。

政策培训。邀请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解读,为群众支招。

阳光操作。根据安置条例,按照“登记——积分——验证——公式——安置”五步法进行安置,充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口服,心服。

通过实验,我镇积分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万春镇外来务工人员就学安置积分办法》中的各加分项目,如是否购房(租房)、社保年限、暂住证年限、就业创业、参加培训、见义勇为、优秀员工等逐步被认可和接受。从2013年开始,我镇共接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咨询2000多人次,成功安置217名,未出现投诉、上访等情况。

(三)主题活动,共建共享新万春

鲜明提出“最美万春·精彩有我”主题活动创意,一是系统推进确保活动深度,品牌活动主要包括“最美万春人家”、“最美万春先锋”、“最美万春教师”、“最美万春‘五心’十佳少年”、“最美万春家风”等板块。活动主要通过舆论引导、氛围营造、创建评选、宣讲展示、深度报道、现场激励(媒体宣传晒、书画名家写、大型活动亮、中小学生讲)等环节,将主办者的意图和积极的思想内容深深植根于社区、院落、楼盘和群众的心中,全域覆盖,深入人心,触及灵魂,使群众参与其中,受到教育。二是丰富载体确保活动实效,主题活动有四大载体:“最美”创建评选,评群众、群众评;市民教育读本,编撰万春市民教育读本《最美家风·滋养万春》,免费广泛赠阅;媒体宣传展示,制作《最美万春人家》、《最美万春先锋》、《最美万春“五心”少年》、《最美万春家风》宣传画册和展板,温江电视台跟进报道,在《今日温江》开辟相应专栏;“最美万春家风讲坛”,在学校、幼儿园、各村(社区)等点位组织巡讲,专家引、典型晒、群众学。

通过实验,开展了多项主题教育活动,如“中国梦 我的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最美万春精彩有我”、“最美万春 我爱我家”等,群众广泛参与,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更是踊跃参与其中,受到了教育,共建共享最美万春。

(四)教育培训,一核多元建体系

注重教育培训主题的多样性,构建“1+N”教育培训模式。“1”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主要依托道德讲堂、“最成都·市民课堂”、新市民课堂、文化广场、家风讲坛等点位进行国学讲座、成都好人故事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创节目评选及展演、家风分享等;“N”包括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法制进社区、安全社区创建、文化素养、科学生活、专业技能等教育培训。

通过实验,“一核多元”的培训体系初步建立,逐步体现出引领性、复合性、渗透性的特点,受到参训人员的热烈欢迎。

(五)公益创投,我爱我家促融合

承担“新市民儿童成长关爱”公益创投项目,一是打造亲子互动空间,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成立万春镇家长协会,定期举办高端培训、家长论坛、家教讲堂、亲子活动(亲子阅读、户外拓展、夏令营、同台竞技)等,优化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二是小手牵大手,万春是我家。在中小学开展“小手牵大手,万春是我家”主题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宣传、展示最美万春,提升新市民对万春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是“最美万春·我爱我家”亲子同台征文赛。围绕“最美万春·我爱我家”主题,讲述万春过去的历史,描绘万春现在的美景,抒写在万春的幸福生活,想像万春美好的未来。也可讲述自己在万春的美好经历、创业经过,表达对万春的点滴感受、美好祝愿以及努力学习、建设最美万春的愿望。新市民,可父母、孩子一同参赛,也可父母、孩子单独参赛。活动共收到征文近600份,将组建评审组评出等级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出版《笔尖上的万春》。

(六)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促深化

通过实验,形成了较为丰厚的理论体系:

1、形成了实验项目研究报告;

2、相关论文《创新社区教育途径,促进有品质的城镇化》在《中国社区教育》杂志登载;

3、编撰了教育培训教材《最美家风滋养万春》、《我爱绿道》;

4、编辑、赠阅了万春镇安全社区建设应知应会知识—居民篇;

5、拟将“最美万春 我爱我家”亲子征文结集为《笔尖上的万春》出版。

七、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升了外来务工人员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

进两年来,实验项目组共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和主题活动46期(次),参与人次近80000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6000余人次。国色天乡所有新进员工(481人)均参加了置信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随迁子女就学的监护人217人参加了社区教育学校举办的培训班;加入万春镇家长协会的外来家长98人,参加亲子同台征文、家风分享及亲子活动达1800余人;70%以上的外来孩子参加了星期八小镇、430学校、青少年空间、微空间等组织;有5000余人参加了“最美万春  精彩有我”主题活动。

(二)锻炼了万春镇社区教育队伍

在实验项目的推进中,万春镇社区教育专兼职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比如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时间不能固定的问题;比如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的问题;比如社区教育基础薄弱,标杆不多,可供借鉴的模式经验少的问题;比如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万春镇社区教育队伍攻坚克难,探索实践,总结出较多经验和方法,充分感受到了奋斗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三)实验成果受到充分认可

近两年来,万春镇社区教育学校实验项目组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寻找到了社区教育新的生长点,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肖红说:“万春镇社区教育学校聚焦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以人为本、发展为主、柔性管理的模式值得在全区学习推广。”万春镇党委书记丁宁说:“社区教育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凝聚了多方力量,全镇上下一盘棋,共建共享最美万春。”

八、思考与展望

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本项目的实验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

实验的系统性还不够强,有“碎片化”倾向;

实验研究与日常工作存在时间冲突;

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针对性、实用性还不强;

在寻求政策支撑上做得不够,投入实验研究的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够充足。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项目的后续实验,一是借势借力,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二是强化专业引领,提升实验参与人员的认识和专业素养;三是加强项目管理,不断优化实验过程措施,提升项目成效。通过实验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外来务工人员思想素质、公民素养,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洪流之中。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万春镇分校

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