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

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

2015-11-09

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

结 题 报 告

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项目组

 

摘  要:“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针对温江区突飞猛进的城镇化进程,在以“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等促进新市民就业增收为目的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础上,开展了“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实验项目,着力探索如何转变市民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实现从“乡”到“城”的转变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项目组形成了以培养新市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和“关心参与公共事务、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有序表达公共诉求”等公共道德为总体目标,以“领导支持、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为主要保障,以“专题巡讲、课程设置、环境浸润”为途径方法的社区公民教育推进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新市民道德修养、思想素质,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貌,受到了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公民教育  社区   新市民素质

 

目  录

一、实验开展的背景. 3

、实验内容的提出. 5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6

四、实验的主要内容. 7

五、实验项目的目标. 8

六、实验的方法与阶段. 8

(一)实验的方法………………………………………………………..8

(二)实验的阶段    ………………………………………………………9

七、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 12

(一)专题巡讲,直面公德缺失问题提升公德素养………………….13

(二)课程设置,形成提升公民道德素养课程网络…………………16

(三)环境浸润,在公民社区共建中提升公共意识…………………19

(四)多元保障,奠定社区公民教育项目实效基础…………………21

八、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效. 23

(一)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极大提升…………………………….23

(二)实验效果得到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24

(三)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得到了极大锻炼…………………………….24

九、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25

(一)实验的不足……………………………………………………….25

(二)下一步实验的展望………………………………………………26

参考文献:. 27

附件:…………………………………………………………………………………………………….29

一、 实验开展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伴随着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农民转变了身份,成为城市新市民【2】。但身份的转变并不必然带来“思想观念、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等的同步转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新市民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成都市早在2003年就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07年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成都市西部副中心,温江区自2004年起,一直是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市、县),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监测报告”显示,温江64.0%的城镇化率名列榜首【3】

成都市温江区2002年至2012年市民基本数据统计表

统计项目

2002

2006

2009

2012

农业人口(人)

221216

150333

79791

78487

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元)

3527

5352

8264

13628

非农业人口(人)

87460

188030

285109

304773

非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元)

8303

11508

19340

28724

 

 

 

 

 

数据表明,在2002~2012年10年间,温江区农业人口从22万余人下降为7万余人,非农人口则从8万余人上升为30余万人,非农人口比例从28.3%上升为79.5%。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3.86倍,非农人口人均收入增加3.46倍。

2012年中共成都市温江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奋力建设更加繁荣富足、更加文明和谐、更加美丽生态的新温江”的发展目标【4】,再次加快了温江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市民数量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新市民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在开展“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等促进新市民就业增收的基础上,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让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实现从“乡”到“城”的转变,成为实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也成为社区教育开展新市民教育的重点。

二、实验内容的提出

尽管温江区社区教育在提升新市民综合素质、促进温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以往的新市民教育侧重于开展以“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等促进新市民就业增收为目的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在转变新市民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让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实现从“乡”到“城”的转变方面,还缺乏专门而系统的探讨。

2.在以往的新市民教育中,即使涉及到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也往往侧重于对他们进行“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传统道德的教育,缺乏进行“关心参与公共事务、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有序表达公共诉求”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公共道德培养。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侧重于“说教”,缺乏有效的方法手段,培养效果不明显。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不在“楼”、不在“地”,一切都要为“人”服务【5】。在促进新市民就业增收前提下,社区教育要更加注重开展“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为此,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温江区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形势,于2012年率先提出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  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成立项目组,在公平街道惠民社区等社区积极试点;于2013年6月正式向教育部提出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  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实验申请,并得到批准【6】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民教育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公民教育包括“公民知识传授、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技能训练、公民道德教育”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部分。

狭义的公民教育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本实验中的公民教育,并不局限于传授公民知识的公民学科,而是指把具有我国国籍的温江市民培养成符合我国国家、社会要求的公民的全部教育手段。因此,本实验中的公民教育是指的广义的公民教育,重点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3. 公民道德教育:本实验中的公民道德教育指把具有我国国籍的温江市民,培养成具备当前我国国家、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的公民的全部教育手段。既包括培养公民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7】,又包括培养公民“关心参与公共事务、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有序表达公共诉求”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公共道德。

4.新市民:当前对新市民的普遍定义是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和兼职的异地在校大学生”等群体的集合。

根据温江区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本实验中的新市民包括以下四类人群:

1)在温江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2)外地到温江创业、务工人员及购房入住的人员。

3)传统老市民转化为适应温江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市民。

4)温江传统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四、    实验的主要内容

本实验主要对以下问题,展开实践探讨:

1.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质,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2.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质,最关键最重要的保障是什么?

五、实验项目的目标

总体目标:经过两年左右的实践,在帮助新市民就业增收基础上,以培养新市民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和“关心参与公共事务、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有序表达公共诉求”等公共道德为总目标,积累开展社区公民教育的经验,促进温江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具体目标:

1.初步形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体系;

2.初步形成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关键环节、重要保障的认识。

六、实验的方法与阶段

(一)实验的方法

总体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式,即针对温江区社区教育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的教职员工为主要研究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边行动边研究,将改革与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积累改革经验。具体采用的一些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针对本实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项目组为全体研究人员购买了《公民教育导论》、《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比较公民教育》等公民教育专著;查阅“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特点,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数十篇相关文献,供研究人员学习借鉴,为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引。

2.专家咨询法:针对本实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成立了由部、省、市级专家组成的社区公民教育专家指导小组。两年来,项目组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专家指导小组咨询解决;专家指导小组对我区开展的“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项目进行了数十次指导。

3.经验总结法:针对本实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实践反思,撰写经验总结,召开实验项目研讨会、推进会、总结会,通过实践反思、经验总结,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推动改革进程。2013年,项目组以《立足社区 提升素质 促进和谐》为题,对本实验项目开展的情况、形成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成都教育》(2013年6月,总第24期)上发表。

(二)实验的阶段

本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6月—2013年6月)

初步探讨了以下问题:

1)如何通过主题巡讲、读本编辑等方式开展社区公民教育;(2)如何编辑社区公民教育读本(社区公民教育读本具有什么特点、选择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等);(3)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最关键的保障是什么?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强化机构建设,为公民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包括:成立了以温江区人民政府何敏副区长为组长,温江区教育局周世刚局长为副组长,区文明办、总工会、妇联、团委、文广局、司法局、卫生局、民政局、各乡镇(街办)为成员单位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并在区教育局设立“公民教育进社区推进办公室”,由周世刚局长任主任,总体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及推进实施等工作;成立了由原山西省教科院院长温彭年,四川省教育所德育教育专家贾贵洲、原成都市教科所所长张乃文、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特级教师孟蜀华等专家组成的指导小组,对实验项目进行指导;各参与实验的镇(街办)成立镇(街)“公民教育进社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推进方案,落实项目具体人员的职责。参与实验的社区成立“公民教育联合会”,由社区书记担任组长,司法、妇联、劳动保障、文教卫生等负责同志以及社群组织骨干、部分学生干部和家长等为成员,采用部门协同,参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2)开展师资培训,为实验项目提供人员保障。主要包括:2010年10月,派出2名社区教育教研员参加了罗嫣才、何颖、王俊梅三位公民教育江苏项目组专家开展的参与式培训;2011年4月,派出社区教育教研员参加“2011年公民教育协作会议暨潍坊公民教育论坛”。听取了全国各地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观摩了山东潍坊九个公民教育公共政策问题的听证会展示等。2012年5月,特聘教育部公民教育专家温彭年对各镇(街)社区教育分校的校长教师及部分社区教育工作站人员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专项培训。通过以上培训,培养了我区公民教育进社区的首批指导教师队伍,基本构建了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公民教育进社区”指导教师队伍格局。

(3)撰写实验方案,为实验项目理清思路方向。在参加公民教育培训、开展公民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温江区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情况,2012年4月,项目组召开研讨会,对我区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的背景、基本理念、基本思路、重点内容、基本方法等进行了反复研讨,初步形成了“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实验方案,并印制相关资料,于2012年5月在公平街道惠民社区召开实验项目启动会,率先在公平街道惠民社区开展试点;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6月正式向教育部提出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  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实验申请,并得到批准。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 (2013年7月—2014年9月)

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1)继续深化对如何通过主题巡讲、读本编辑等方式开展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2)在“主题巡讲、读本编辑”两条路径基础上,探索共建公民社区的方法途径,通过环境浸润,提升新市民公共素养;(3)如何借鉴学校公民教育研究成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社区公民教育合力。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召开“成都市温江区2013年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项目推进会,总结、梳理、汇报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安排、布置第二阶段研究任务;(2)继续开展社区公民教育指导教师培训。派出社区教育教师参加在台湾举行的“2013年亚洲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和在山西省晋中市举行的“2013年公民教育经验交流会”。同时,通过区内首批社区公民教育指导教师通过自培的方式,培训更多的公民教育指导教师。(3)展开“公民教育进社区 提升新市民素质”研讨会,对如何开展共建公民社区、如何在读本编辑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等问题进行探讨。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1)继续深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环境浸润、主题巡讲、课程设置”三条社区公民教育开展的路径进行归纳、总结;(2)对开展好“公民教育进社区 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的关键环节、重要保障进行理性梳理;(3)梳理、提炼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得失,并提出下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开展实验项目结题准备工作。召开“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项目成果总结提炼研讨会,对如何总结提炼成果进行研讨,对两年来的实验成果进行集中梳理,初步形成《“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项目结题报告》,并反复修改。

七、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过实践探索,项目组形成了以培养新市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和“关心参与公共事务、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有序表达公共诉求”等公共道德为总体目标,以“领导支持、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为主要保障,以“专题巡讲、课程设置、环境浸润”为途径方法的社区公民教育推进模式(见下图)。

(一)专题巡讲,直面公德缺失问题提升公德素养

责人易、非己难。人们在义愤填膺批判社会道德滑坡、社会公德缺失时,却难以认识到自己也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因此,要提升新市民公德素养,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面“公德镜子”,让他们直面自己身上的公德缺失问题。只有意识到自己缺失公德的“丑”,才有可能警醒、改正,形成具有高尚道德的“美”。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项目组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方式,大量采取“以案说法、互动交流”等案例剖析式、主题讨论式教学方式,开展“公民教育专题巡讲活动”,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例子,让新市民切身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改进、提升的方向。

专题巡讲案例一:公德缺失,你有吗?       

2013年6月,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项目启动不久,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唐进老师就到各个社区教育分校开展了以“直面公德缺失问题提升公民公德素养”为主题的专题巡讲活动。为了让听课的新市民学员对公德缺失问题有切身感受,唐老师采用了案例剖析式教学方式。在巡讲之前,唐老师就来到温江公园、街道红绿灯口、车站、办事大厅等各种公共场合,拍摄了、录制了大量温江居民违反公共道德规范的照片、视频,在《成都日报》、《温江日报》等本地办刊上选取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公德缺失的例子。上课时,唐老师首先让听课学员摆摆自己知道的公德缺失例子。学员提到在国外,专门用中文提醒中国人不要乱扔垃圾、小声说话;在各个著名的古迹、景点,到处都有中国人留下的“到此一游”;中国人走到哪儿都大声说话,公共场合不排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外国等等。学员们说得热烈、恨得厉害,这时,唐老师话锋一转,提出了“公德缺失、你有吗?”的问题,随着一张张照片的展示、一段段视频的播放,一则则案例的出示,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学员们仿佛觉得自己就是照片、视频、案例中的主角……,原来这些看似很小,实则很大的公德缺失现象,并不只是他人才有,就存在于自己的身上。照片、视频、案例播放完毕,唐老师又让学员们摆摆自己身上公德缺失的问题,谈一谈自己对公德缺失的感受,并想一想以后应该怎么改进等。没有公德知识的讲解,学员们却收获了很多、很多……

专题巡讲案例二:我是温江人,我该怎么做?

20143月的公民教育专题巡讲中,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刘玉梅老师到各个社区教育分校组织开展了“我是温江人,我该怎么做?”的主题讨论式讲座。

在讲座中,刘玉梅老师先把参加讲座的新市民学员分成了几个小组。并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讲讲我是怎样和温江结缘的?”学员们立刻开始了小组讨论,小组长将本组的故事汇总后进行了全班汇报。紧接着,讲座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夸夸金温江——讲讲温江怎样吸引了你”,随着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学员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这时,刘老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为温江做贡献——讲讲怎样建设新家园”,新一轮讨论,新一轮汇报。一个半小时的专题巡讲,三个问题、三轮讨论,学员们踊跃发言,建言献策,既激发了学员们对热爱温江、建设温江的浓厚感情,又让学员们在讨论中相互激发,共同建构了作为温江人应该有的行为规范。

除此之外,项目组还结合公德缺失典型事件,组织开展了对“小悦悦事件、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等事件的案例剖析,开展了以“共建美好新家园、我是模范温江人”等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两年来,项目组共开展公民教育专题巡讲活动68次,受培训新市民近3000余人。学员们在专题巡讲中,加深了对道德滑坡、公德缺失的认识,共建了新时代新市民的道德行为规范。

(二)课程设置,形成提升公民道德素养课程网络

尽管以案例剖析、主题讨论等方式为主的公民教育专题巡讲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这些活动常常具有时效性。如果没有公民教育课程的配合,专题巡讲活动收到的效果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要巩固效果,就必须建立常态化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网络。项目组认为,以往的新市民教育并不缺乏提升新市民道德素养的活动,但却常常因为活动组织者缺乏课程意识,没有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实施方法、效果评价”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有时对这些活动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活动目标定位太低,降低了活动价值。比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常因没有认识到活动在培养新市民公共精神方面的价值,而使其成为一项普通工作;有时因对活动缺乏系统设计,而降低了活动的整体效果。比如,“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常常因缺乏对活动内容的系统化安排,而使每一单项活动效果良好,整体效果却不高。对这些活动,项目组有的重新挖掘了活动的教育价值,有的对活动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并从课程角度加以规范,形成了活动类课程

活动课程案例一:

公益银行——对志愿精神的培养

2012年8月,温江区涌泉街道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公益银行”为主题的社区教育系列活动,“公益银行”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心换心,以服务换服务”为主要理念,突出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志愿精神。通过拓展公益积分活动的参与面,培养社区居民志愿服务意识,树立起良好的公益道德理念,激发大家的互帮互助的热情,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该项活动课程现已在涌泉街道形成常态,形成了“小区网格化管理志愿者服务队”、“430学校志愿者服务队”、“广场舞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12支,姜伟、周小鸥等20余人被评为“公益之星”。

活动课程案例二:

榜样家长故事分享会——大手牵小手,父母孩子共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学习的纽带。通过小手牵大手,永宁镇每年在母亲节期间,都会举办“榜样,就是力量”的榜样家长故事分享会,通过对榜样家长的表彰和教子故事的分享,激励广大家长增强科学教子的责任感,实现自我教育和素质提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最优环境。该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永宁镇的众多家长,也为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现已有徐晓燕、钟国玉等30余位家长分享他们的故事。

此外,项目组认为虽然活动类课程体验性、实践性强,但对本实验项目培养目标的达成却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虽灵活性、情境性强,但系统性弱,不利用学习者对公民教育等形成系统的认识。要达成本实验项目特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将这些目标进行仔细地分解,并分别针对这些目标,开发编辑专门的校本教材或读本、设计专门的课程。为此,项目组结合温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选择社区居民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和社区居民的“身边人,身边事”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精心编制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具有温江特色的公民教育系列读本和校本教材,形成了有特定培养目标的教材类课程。

教材类课程案例一:《成都市温江区社区公民教育读本》的编辑

除让社区居民在参加公民教育专题巡讲、活动课程中,形成对公民教育的感性认识外,要让他们对公民教育有整体了解,自觉自愿地以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合格公民提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要求自己,就必须编辑专门的公民教育读本,增强他们对公民教育的理性认识。2013年,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组织力量,以“知识介绍、案例辨析、知识问答”等为主要方式,从“民族教育、民主教育、责权教育、道德教育、文明教育”五个方面精心选择资料,向广大社区居民简要介绍了公民知识,形成了他们对公民教育的整体认识。该读本在2013年“第二届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优秀资源”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

教材类课程案例二:《孝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培养公民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实验项目的应有之义。“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除了在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中,开展十大孝心人物评选外,为传承中文孝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柳城街道社区教育分校还配套开发了《孝文化校本教材》。教材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编辑。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历史上的孝道故事,分别按朝代顺序选取了各个朝代最著名的十个孝道故事;第二部分是生活中的孝道故事,选取的则是温江区内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既让人感受到“孝”的历史传承,又让人感受到“孝”的现实力量。

两年来,项目组针对特定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目标,从不同角度,精心选择内容,还编辑完成了《上善若水新寿安》、《滋养万春最美家风》、《勤俭持家温江人》、《国学经典诵读》等40余本校本教材或读本,并按课程规范开发出20余门精品课程,为社区公民教育实验项目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环境浸润,在公民社区共建中提升公共意识

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私己生活”方式,只有私己的道德伦常,而无公共的道德准则,正如梁任公所言,“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8社区公德的缺乏与“明哲保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闲谈莫论国事”等我国传统文化基因有关。“只关心自己私利、不重视公共精神、缺乏公共空间”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等公共精神,“遵守公共秩序规则”等公共道德和“有序表达公共诉求”等公共技能的公民。因此,要培养什么的公民,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要培养新市民公共精神,提升新市民公共道德,就必须拓展他们的公共空间,让他们参与公共生活。为此,项目组两年来不断进行了“共建公民社区”的尝试,鼓励公民参与社区自治,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社区管理能力,培养其现代公民意识。

1. 强化社区自治管理。社区自治管理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表现。通过自治管理,公民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诉求。

共建公民社区案例一:社区自治管理

公民教育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离不开社区现有组织构架(党支部、居委会、议事会、监事会、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实现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议事、监督和执行。以永盛镇永盛场社区为例,他们参照“罗伯特议事规则”,根据永盛镇永盛场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自治管理探索进程中,严格执行了社区议事、监督、执行等的“七步工作法”,即收集意见、提出议题——党组织审查议题——议事会议决——公示议决事项——居委会执行、监委会全程监督——满意度测评、公示并报告——立卷归档。这七步工作法的基层治理、社区自治,实质上就是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就是激发社区居民争当社区主人,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公共事务“我有发言权”、“我有监督责任”。这七步工作法,也很好的解决了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怎样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也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七步工作法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规则意识,增强了对社区生活、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大力开展志愿活动。“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为公民社会的精髓和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志愿精神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积极态度,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10。要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必须广泛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共建公民社区案例三:

温江区天府街道社区教育分校依托西南财大、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资源,密切与高校的联系,建立了高校学生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商讨活动方案。现已开展雷锋精神与我同行、“社区居民理财培训”、“预防金融诈骗”、“关爱留守儿童”、“社区居民养生保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

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开展社区服务类、维权类、慈善类等各类公益活动。如涌泉街道开展了“公益银行”活动,通过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培训和文化体育等活动换取积分,实现“以心换心,以服务换服务”,宣传、倡导社区居民对劳动的尊重和肯定,同时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中来,形成一个“我帮你,你帮他,他帮我,大家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

项目组还在社区中开设了“社区议事公示栏”、“社区明星”等反映社区日常管理和居民生活状况的专栏;建设“社区书画或摄影才艺展”、“礼仪走廊”、“特色文化展”、“社区道德模范展”等社区文化专区;设立“科普知识栏”、“卫生保健条例栏”、“法制宣传栏”等科学知识延伸空间。通过多种方式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了解,促进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

(四)多元保障,奠定社区公民教育项目实效基础

作为创新性探索,公民教育进社区缺少现成经验,实验项目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多方保障。经过实践,项目组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保障是“得到领导的支持、建立合理的制度和具备资源整合的意识”。

1.领导支持。尽管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1】,但在实践中,人们仍对公民教育充满诸多疑虑。社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紧密联系,人们对在社区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顾虑更多。因此,社区公民教育实践要取得实效,最关键保障是得到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项目组在社区公民教育实验第一阶段就建立了由温江区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各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公民教育项目领导小组”,由各镇街书记任组长的“镇街公民教育项目推进小组”,由社区书记任组长的“社区公民教育联合会”等机构组织,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三教互通”的项目实验模式,为全面推进“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2.制度保障。政府部门的支持,解除了实验项目的后顾之忧,使项目组可以大胆实践、勇敢探索。但实验项目要在实践探索中取得成效,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项目组在两年多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公民教育进社区”领导小组联席制度,项目组定期向项目领导小组汇报实验项目开展情况,领导小组定期召集项目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研究讨论项目推进工作,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困难;项目组定期召开项目研究讨论会,及时反思项目推进存在的问题,梳理、总结项目形成的实践经验;专家小组定期到各社区检查指导“公民教育进社区”推进情况,共同商讨推进的方法策略。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促进了项目开展,是实验项目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3.资源整合。社区教育是面向成人的大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社区公民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更需要再实践探索中借智借力。在两年多的实践中,项目组除了通过建立公民教育进社区项目的各种组织机构将政府各部门联系在一起外,还开展多种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共同推动实验项目。比如,开展的“公民教育五进活动”,使公民教育走进了学校、社区、家庭、企业、机关,形成了共同推进公民教育的合力。

主动向学校公民教育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比如,开展的“小手牵大手,亲子共参与”活动,就充分借助学校的力量,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项目组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发现学校、社区、社会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共同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积极参与公共政策问题听证会讨论。两年来,温江区近5000余户、13000余名社区居民,与孩子一起共同参与了公共政策研究,形成了多项公共政策问题解决方案,有的还形成了规范的提案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只有短短两年多实践,但温江区新市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生活品质”等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社区居民精神面貌和环境生活焕然一新。邻里之间扯筋吵架的少了,文明交往的多了;蛮不讲理的少了,依法办事的多了;人际交往更融洽了,邻里关系更亲近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逐年提升,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居民多起来了;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与政府主动沟通、积极建言献策的多了。“环境优美、邻里和睦、干群一家”文明和谐的社区更多了,社会风貌更加文明健康,社区更加文明和谐,社区居民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居民的跨越。

(二)实验效果得到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

经过两年多实践,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效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2013年温江区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项目获“2013年成都市10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称号,编辑的《成都市温江区社区公民教育读本》在“第二届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优秀资源”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项目,引起成都市政协高度关注。政协成都市委员会十四届一次会议第641号《关于开展公民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意识的建议》提案明确提出“在我市广泛开展道德大讲堂,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以我市温江区‘公民教育进社区’的实验工作为试点,以全市各级社区教育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为教育平台,启动并广泛开展‘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深化公民教育实践。” 【12】温江区政府成立由副区长何敏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政务中心主任汪志琼、教育局局长周世刚任成员的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给予“公民教育进社区”实验项目更大关注,继续在社区中推进、深化公民教育实践探索。

(三)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得到了极大锻炼

和普通教育相比,社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更密切,师资、教材、工作经验等都更为缺乏,成人学习需求更多元、时间精力更有限。很多社区教育教师感到社区教育工作难做,成绩难出,工作缺乏成就感。经过两年来“公民教育进社区”的实践探索,很多社区教育教师都感到工作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灵活。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升,工作成绩显著提高。两年来,温江区永宁镇城武社区、公平街道正宗社区教育工作站被授予“成都市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称号;正宗社区、瑞泉馨城社区等被成都市评为“学习型示范社区”;城武社区、新华社区等被成都市评为“学习型社区”。

九、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一)实验的不足

尽管温江区社区教育“公民教育进社区,提升新市民素质”实验项目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组认为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项目组虽然在实践中初步建立了“社区公民教育实践推进模式”,但无论是对“专题巡讲、课程设置”,还是对“环境浸润”,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论述,对三条实施路径的实践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积累;推进社区公民教育的各种制度建立得也还不够完善,比如,还缺乏社区公民教育推进的评价激励机制等;虽然基本构建了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公民教育进社区”指导教师队伍,但教师们无论是公民教育理论素养、还是推进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都还不够,对公民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培训资源仍需进一步整合、培训课程仍需进一步设计和规划;此外,项目组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经验仍需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并在下一步的实践探索中检验、修正。

(二)下一步实验的展望

20149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该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面向‘三农’的公民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13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等时代要求14。这些新要求,为温江区社区教育学院在社区中继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打了强心针,增加了动力。

针对本实验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项目组将在下一步实验中进一步加强对“成都市温江区社区公民教育实践推进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进一步丰富这一模式的内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公民教育推进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促进社区公民教育长效发展;加强对社区公民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研究,开发相关培训课程,积累并丰富社区公民教育指导教师培训经验;加强对公民教育的理论学习,积极开展实践反思,及时总结公民教育推进经验;进一步推广社区公民教育项目,扩大公民教育进社区的范围,并将在实践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形成子课题,开展子课题招标,加强对子课题的指导,促进各参与研究的子课题组产生优秀的研究成果,推动社区公民教育项目实践进程,为温江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sqlgbj.com/Show.asp?id=703.

2. 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5.1% 未来20年将是城市化主战场[EB/OL].(2013-10-2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0/21/c_117805556.htm.

3.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监测报告[EB/OL].(2013-05-08).http://www.cdstats.chengdu.gov.cn/detail.asp?ID=75198&ClassID=02080203.

4. 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奋力建设更加繁荣富足更加文明和谐更加美丽生态的新温江[EB/OL]. (2011-12-26).http://www.jwjdj.gov.cn/view-10362-1.html.

5.李克强:推进城镇化意不在“楼”而在“人”[EB/OL].(2014-11-2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8/c1001-26112657.html.

6.关于公布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 [EB/OL].http://www.zhsjedu.com/sqer/sylm/sqwjtz/20130912101956.asp.

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EB/OL].(2001-10-25).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1-10/25/content_5069881.htm

8. 叶飞. 学校公民教育的公共生活策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5.

9.冯建军.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0.丁元竹.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精髓[J].人民论坛.2008.15.

11.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9/content_7278875.htm.

12.关于开展公民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意识的建议. 政协成都市委员会十四届一次会议第641号提案.

13.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2014年9月4日印发.

14.十八届四中全会亮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EB/OL]. 2014-11-07.http://www.cnrencai.com/zongjie/hot/10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