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延建村于北宋元祐年间,因村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后将“雁”写作“延”。初始几户人家迁居此地,垦田稼穑,后人丁陆续迁入,繁衍生息,明、清时逐步发展成为集镇,为武安八小镇之一。
清乾隆年间,伯延人大批外出经商,出现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贾,大兴土木,营造房舍,颇具影响。
正是由于这样,才形成了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古镇伯延镇。
同时也形成了建筑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类型。
在伯延老街的西南角,有一大片占地近百亩的“品”字型城堡式古建筑群,布局独特,规模宏大,号称“房家过道大院”。
此庄园形成于乾隆年间的中后期,大规模扩建是在晚清至民国初期。整座庄园有大小院落33座,房舍600余间。
民国七年,北大校园扩建,资金短缺,当时 房续尧的父亲房尚炯亲手将资金交给了蔡元培。蔡元培接受到房尚炯的巨额捐款后,很快恢复了教学楼的建设。为了感激房尚炯的资助,蔡元培先生还亲手题写了“育我菁莪”匾额,派专人送到了房尚炯的家。并在北大校园内特意为他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为“尚炯亭”。
徐家庄园位于伯延镇伯延先进街,建于清末民初,现为武安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庄园之一。
伯延徐家,明弘治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武安,先迁徐家坡,后到伯延落户。开始并不富裕,直到清中叶徐相时才开始发迹。清末开始建造徐家庄园,经多年续建、扩展,都民国初期渐成规模,从现在的伯延村先进街元宝坑往西为徐家街,均属徐家房产。
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时,曾在此召开座谈会,了解社情民意,随后电话向毛主席汇报有关情况,之后不久,全国解散大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