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武安 > 【旅发节点抢先看】红色冶陶旗帜更鲜艳

【旅发节点抢先看】红色冶陶旗帜更鲜艳

2019-09-12

革命历史纪念馆
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的故居
记载着烽火岁月的军区伙房
召开土地会议的窑洞
都是一个个不灭的红色火种
值得我们去重温和铭记
鼓励我们不断前行



 

 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基因,体验红色旅游的魅力,在第四届邯郸市旅发大会到来之际,请跟随小编的脚步来到革命老区——冶陶镇,踏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来一场红色之旅,一起走进红色年代的流金岁月……


  通往冶陶村的道路两侧草木葱郁,一路来到庄严肃穆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推门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滕代远、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薄一波的雕塑群,真实还原了当年召开土地会议的情景。雕塑群后的浮雕,展现的是农民丈量土地、分享胜利果实和“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






  向左转依次走进六个展厅:“雄踞太行、创建抗日根据地”“保卫和平、人民战争显神威”“唤起民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战略选择、边区机关先后两次进驻武安”“群星灿烂、光辉人物照千秋”“亲切关怀、党和人民心连心”。


  抚摸着灰底红墙,眼睛瞬间被提档升级后的博物馆布展所吸引。日军轰炸留下的炮弹和手雷、缴获的日军武器安静地躺在陈列柜中,战火纷飞的场景在脑中翻腾、盘旋。


  边区战士用过的绑腿、子弹袋、医药箱、药舀,柯鲁克夫妇用过的栲栳、烤火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跃然眼前。


  烈士的名录,让我们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武安儿女血染的风采。


  从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出来,穿过高峻挺拔的“冶陶古镇”牌楼,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映入眼帘。“欲问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此槐树相传是明初洪武年间,由先人从山西洪洞移植而来。当年的小树苗,经过近400年岁月的洗礼和村民们的精心呵护,如今已是郁郁葱葱。在革命战争时期,它的树叶和槐花,曾经帮助边区军民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


  踏上红色步游路,进入当时著名的商业街——拐子街。灰白格调的墙壁、色彩艳丽的门楼、古色古香的窗棂和路灯,当年热闹非凡的市场似乎从未离开。


  经过开明绅士张麟臣的故居,穿过西通秦晋的玄帝阁,来到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在这里,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出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踏着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保存完好的小路,一汪池水名曰旱池,令人豁然开朗。这是时任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为冶陶村民修建的用来存储天降之水的蓄水池,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穿过一条条革命先辈行走过的胡同,来到刘伯承、邓小平旧居。逼真的铜像、昏暗的马灯、简朴的土炕,革命先辈彻夜不眠在这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息弥漫了整个院落。


  辗转来到晋冀鲁豫军区伙房。1946年6月,刘邓首长带领着129师师部和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进驻到冶陶,伙房就坐落在冶陶小黄家胡同“兵膳堂”大院。当时在冶陶的参战部队都在此处吃饭。


  为了体验当时的场景,冶陶镇还在这里专门做起了小米捞饭、豆面汤、南瓜豆角菜,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忆苦思甜,亲身感受!


  一路行,一路景。刘司令赔碗、刘司令夸赞儿童团员、邓政委为俺松绑、一面锦旗、真比亲人还亲、军民让水、强渡黄河等革命故事跃然墙上,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亲如鱼水的军民关系,才使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路下坡,路两旁还是黄土模样。黄土崖下有两处窑洞,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会议就在这里召开。1947年秋,受党中央委托,晋冀鲁豫中央局要在冶陶召开土地会议。为了防止情报泄密和敌机轰炸,中央局领导决定在村东的黄土崖上挖窑洞地道。1947年10月2日,土地会议在这里如期召开,八十多天的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冶陶窑洞铭刻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广大穷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的历史岁月,再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得解放”的辉煌业绩。

  “千里南征、水上练兵”。走到坡底,又一处水池进入眼帘。刘邓大军的战士们就是在这座水池中熟悉水性,苦练水上作战本领,才有了后来的胜利强渡黄河。

  一路走来,思想浸润在这场红色革命的洗礼中。走进千年古镇冶陶,重温这段用血与火铸就的历史,触摸历史发展的脉搏,相信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