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河头镇:合作社党支部里的甜蜜“配方”

河头镇:合作社党支部里的甜蜜“配方”

2019-08-15

  行走在河头镇料坑村村道上,空气中不时弥漫着蜂蜜特有的淡淡甜香,在料坑村委会旁“料坑村委中华蜂养殖扶贫产业项目体验店”的巨幅牌子格外显眼。“加入合作社这几年,不仅富了口袋,现在还能享受到党员干部给我们的科技小灶,帮助我们掌握蜜蜂养殖管理技术,日子越过越好了……”谈及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今年65岁的罗炳辉感慨颇深。

  找对路子

  脱贫才会有奔头

  一直以来,料坑村都有养蜂的习惯,但形不成规模,加之群众在养殖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蜂蜜产量不高,因此销路也不稳定,想脱贫致富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料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郑东平决定以养蜂基地为依托,经过群策群力,组织6户养蜂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经过数年时间,合作社成员发展到如今的65名(其中党员7名),成员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

  35岁的练新友就是合作社的其中一员,“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现在回来搞农业,既可以圆我曾经的梦,也能让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在成为“养蜂人”之前,为了能过上好生活,“85后”练新友曾离开农村,前往外地打工。经过多年的努力,夫妻俩的积蓄逐渐增多,这也唤醒了练新友曾经的梦想。“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特别感兴趣。但是因为经济条件所限,我们只能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农业政策好,我更想回家乡做这方面的工作。”练新友说。在农业生产的选择上,练新友早早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承包养殖蜜蜂的土地上一边种植青梅,一边养蜜蜂。蜜蜂可以采植物开花时的花粉,产出蜂蜜;植物也可以借助蜜蜂传粉,提高青梅质量。经过几年时间,练新友养的蜜蜂越来越多,也成了当地的养蜂大户,并为周边低收入养蜂农户提供技术和硬件设施的扶持。

  “很想做大做强合作社,带富群众,可合作社人员分散,很难拢心聚力。”尝到合作社发展的甜头后,郑东平和社员们迎来的“新难题”,在与上级党委、部门商议后,把目光瞄准了合作社设立党支部。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建议,今年年初,四甲专业合作社通过民主投票成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说白了就是让党员发挥两点作用,有风险、遇困难时乐于先行,有收获、得效益时乐于带动农户。”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郑树强介绍说。

  四甲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立“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扶贫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党员群众组成脱贫致富互助组或共同体,起好带头作用,推广养蜂精准扶贫。“支部带合作社,党员带社员,社员带贫困户,以产业振兴为平台,探索出了为群众出点子、供信息、传技术、筹资金的工作思路。”郑树强说,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如今,全村现有养蜂扶贫户共20户,实现年增收6000元。

  建立阵地

  乡村振兴才会有盼头

  “党建怎么样能让产业惠及贫困户?助力乡村振兴?”

  郑树强说出了关键:“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组织活动重点与党员群众最关心的农村产业联系起来,让党员真正融入产业发展,起到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头雁效应’。”

  为了更好地展示合作社特色和料坑当地农副产品,身为社员的袁日炳更是主动提供专门的党员活动场地和扶贫产业项目体验店,“身为社员,尽自己所能帮助合作社和贫困户,我感到很自豪”。此外,为给合作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指导,河头镇党委向合作社派驻党建指导员,健全了规范有效的基层党组织运行制度。料坑支书郑东平说:“以党员身份入社的社员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外,还将接受合作社党支部的专业知识培训管理”。

  合作社支部彻底打破单一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党组织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把来自不同自然村的党员聚集在一起,形成“雁阵队伍”,拧成一股绳,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在一线生产链上、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上。党员郑泽葵说:“以前忙着干农活,自从合作社建立党支部,不光学习政治理论,还能进行种植技术学习”。

  合作社党支部结合蜜蜂养殖和其他种植工作的实际,定期召集党员议事,听取意见建议,传达学习各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开展"农业大讲堂"技术培训。据悉,通过镇委党校、村级党校分校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合作社社员共参加农技培训班6场、乡贤座谈会8场,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通过社员党员发动群众,争取干部群众的支持,把群众凝聚在合作社党组织的周围,共同发展生产、共同富裕,如今合作社党支部已成为“党引导、民经营、成员得实惠”的合作共赢的“新标杆”。

                                                                                                  (来源:河头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