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新郑 > 新郑概况

新郑概况

2017-12-15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之间,属河南省会郑州市。北距郑州市区38公里;东北距中牟县城45.6公里、开封市区120公里;东至尉氏县城42.6公里;南至长葛市区20.4公里、许昌市区40公里;西南至禹州市区36.5公里、平顶山市区84公里;西至新密市区34.5公里。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78.6万,辖1乡9镇3个街道办事处,297个行政村。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西北部为丘岗地。双洎河贯穿全市,境内长30余公里。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735毫米,全年无霜期208天。现有耕地61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烟叶为主;森林覆盖率为13.5%。矿产资源有无烟煤,储量丰富。土特产有新郑大枣,为河南省大枣主要产地之一。

新郑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上,有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尧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形成了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

新郑在上古称为“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新郑是中华根脉之地、华夏文明之源,被称为轩辕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中国红枣之乡。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和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先后孕育出子产、韩非、张良、白居易、李诫、许衡、高拱等光耀千秋的杰出英才。

新郑自古便有崇文重教之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肇造文明启蒙先民;春秋时期,郑国都城开设国学、子产不毁乡校;改革开放后,河南教育事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新郑都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拥有以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美国西亚斯国际学院、台湾升达大学为代表的大中专院校19所,常年在校师生达20余万人,是河南省拥有大学最多的县级市。先后荣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省职业教育强县市、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市。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入围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017年,新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0.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万,折合1.4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4亿元,其中,税收4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01元和20020元。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升至第41位、第37位和第21位,均名列全省县(市)榜首,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连续四年稳居全省首位。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市)等荣誉。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拜祖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