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传统产业谱新曲——兴国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走笔

传统产业谱新曲——兴国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走笔

2017-04-15

近日,笔者来到兴国县采访。葡萄基地里,藤蔓上挂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生态农庄里,西瓜、猕猴桃、火龙果等水果分布在各种植区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近年来,兴国县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出了一条绿意盎然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园区:

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兴国县按照“传统种植出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化”的工作思路,做大农业产业园区,先后出台了系列促进农业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金融信贷、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支持。该县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将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构建大农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市场。

8月10日,笔者走进潋江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前来收购蔬菜的车辆往来穿梭,温室大棚里,西红柿、黄瓜、青椒等蔬菜长势喜人。农业产业园区是兴国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目前,该园区已形成综合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基地、开心农场、百果园和农家乐五大功能区,规划面积约5000亩,是现代农业示范、集秀美乡村建设和都市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是赣州市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兴国县精准扶贫示范基地。

在农业示范园里,杨澄村杨乐组村民刘仁辉正在大棚里劳作。“去年底,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来,现在每年不仅能收租金,还可以长期在基地务工赚工资。”刘仁辉告诉笔者,现在他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园区与蔬菜批发市场、超市以及贫困户等不同主体建立利益联结,链条式解决生产、销售以及带动贫困户脱贫等问题,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带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就近务工,带动就业1000多人,促进潋江镇205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农村新经营组织:

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8月10日一大早,埠头乡龙砂村富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忙着采摘芦笋。据了解,这些芦笋将装箱、预冷、储存,接着运往赣州市中心城区、南昌市等地各大酒店和菜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据合作社社员介绍,基地让他们自己承包、管理大棚,一天能拿到60到70元的工资,加上采笋提成,一个月工资有1600多元,一年收入有2万元左右,比原来种地的收入要高得多。

近年来,兴国县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种植大户等农村新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推动、打造品牌等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该县共注册登记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597个,涉及种植、养殖、林木培育等多个产业。其中,国家级示范社有4家,省级示范社10个,市级示范社19家,辐射带动农户4.1万余户。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兴国县始终把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先后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县市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农民的信心。同时,设立农业农村发展资金,运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先后为社员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农民农业种养技术。

创新服务机制:

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走进杰村乡含田村蔬菜基地,只见一座座钢架大棚鳞次栉比,一畦畦时令蔬菜郁郁葱葱。该基地投入资金3000万元,引进种养大户,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达1000亩,带动周边30户农民增收。据了解,基地筹建之初,曾遇到土地流转的难题,在当地理事会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加上县里的奖补政策,这一项目得以迅速落地生根。

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兴国县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机制,让土地释放出最大效益。为进一步解决农户的融资难题,兴国县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了2000万元的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明确规定扶持政策。为进一步防范经营风险,该县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探索烟叶保险新模式,采取财政支持与烟农个人投保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县财政负担每亩38元、烟农每亩2元的保费标准为该县2.1万亩烟叶进行投保。

农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为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兴国县开展了“技术人员下基层”活动,通过实施包村制,将技术人员派遣入村,专人专村,专项负责对所包村提供技术指导与相关服务。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该县各乡镇,在田间地头进行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春茬栽培等专项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