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巴铃镇绿荫河,山如黛,水清流,洁净宽敞的柏油路路,窗明几净、绿树成荫的农家院落……,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淳朴民风和田园美景,整洁靓丽的乡村在旭日阳光的掩映下显得十分壮美,一幅整洁、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绿荫河紧邻巴铃镇中心,缓缓流淌的巴铃河从寨前蜿蜒而过,两岸绿柳飘摇,生机盎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这句话来描述现在的绿荫河,恰如其分。绿荫河原本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布依小山村,而如今,这个依偎在巴铃镇中心的村庄已变得景美、民富、业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绿荫河的名气越来越大,鲜花簇拥的小路上,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的绿荫河,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恶劣,就一条狭窄的通组路,没有电视,没有自来水,多数家住的都是毛草房。”家住绿荫河的梁正旺告诉笔者。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我市里结合绿荫河自然、人文景观条件和地理优势,致力把这里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观光型村落,突出生态、人文元素,做旺乡村旅游,不仅让村民舒畅了心情,也让游客品味到乡愁。
梁正旺颇为感慨地说:“改革开放40年来,绿荫河和全国许多乡村一样,实现了村美民富的梦想。”
在兴仁,像绿荫河这样的美丽村庄,正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市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高位推动、高效引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各乡镇(街道)各显其能,打造了一批特色小镇和示范乡村,许多昔日破败的村落华丽变身。
打造美丽乡村,必须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和农村垃圾处理等工作。近年来,我市投入资金9亿元,硬化通组路982.98公里,硬化串户路1292.15公里,全县建制村、自然村寨通水泥路的已达到100%,投入危改、三改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83.67亿元,建设四个移民搬迁小区,对居住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居住分散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项目918个,安装路灯35827盏;庭院硬化项目186个,硬化11022户;垃圾箱1037个;文体活动广场314个,寨门、公厕等项目29个。
从精致布点,到串点成线、延线扩面,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大幕,探索向前。近年来,我市提出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全市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住在毛草房,遇雨心忧;蹲着旱茅厕,鼻捂眉皱;水不干净、电无保障,愁上心头。我市原先的“三大愁”,现在已基本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基础设施完备、处处天蓝水清。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步履,正迈得坚实而铿锵。
乡村变景区,家园变公园,农舍变民宿……今年春节期间,笔者走进巴铃镇绿荫河,公园内古木参天、藤蔓攀沿、溪水潺潺。但见人群熙攘,游客众多。“改革开放前,我们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改革开放后,我们外出务工,家境得到改善,生活日渐变好,但没办法照料家里。现在好了,我成了公园的管理员,不仅待遇好,还能照顾到家庭。”村民梁正其告诉笔者。
依托景区,绿荫河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建成集住宿、餐饮、观光、娱乐、体验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功能区。逐步改变人们靠传统种植和养殖收入为主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家院和乡村游经济,目前景区开办农家乐10余家、停车场两处客栈四家,年吸引游客10万多人,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如彩练装点山间,一个个生态旅游好项目引游客纷至沓来……这些项目,催生出我市农村产业的蓬勃生机。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昔日的九头村,是另一副模样。虽然村里土地平整,但由于贫瘠,种的苞谷还没有人高,收成低,大部分村民家境窘迫。2015年,该村引进红心猕猴桃产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红心猕猴桃。目前,挂果的已达3000亩,基地优先考虑贫困群众就业,每到除草施肥、摘果季节,每天有200—300人在基地上班,每年务工收入达740余万元,村民不仅可以从土地流转中增加收入,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一举多得。
真武山街道办事处马家屯村,荒山荒坡较多,生态环境佳,利用这一优势,在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结合自身优势引进金州小黄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小黄牛养殖,该公司流转了马家屯村山林和耕地1000余亩,为村民带来3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同时,公司计划与村级产业公司进行合作,贫困户可以通过提供土地、参与务工获得经济收入,产业公司通过入股,增加集体收入,并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有分红。
田地经济作物、山上水果飘香。我市以产业兴旺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创新,坚定不移发展薏仁米、五星枇杷、高山有机茶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薏仁米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10万吨,薏仁米原料年总产值达到8亿元。五星枇杷面积1万余亩,茶叶种植面积3万余亩。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旅对接。
“中国薏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结出的惠民硕果。
我市围绕“名、优、特、新、精”做薏仁米文章,打造“兴仁薏仁米”品牌,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等措施,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组、多组连全村、多村连全镇、多镇成基地”的兴仁薏仁米种植产业化格局,不断推进薏仁米向产业化发展,促进种植农户持续增收。同时,我市采取“集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把农村家庭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组成“联合舰队”,打造一批具有兴仁特色薏仁米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唱响“中国薏仁米之乡”文化品牌,研究开发生产“薏仁精米”、“薏仁精油”、“薏仁保健酒”等6大系列20多种产品,销往山东、上海等全国30多个省(市、区),出口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市正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与农村电商发展,引导传统农业由小弱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转变,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直通全国、畅销世界。现代农业的加速崛起,为我市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设美丽乡村,要让农民共护自然之美,更要让农民共建精神之美。近几年,我市围绕农村赌博败家、封建迷信、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婚丧大操大办等问题,全面实施乡风文明行动,采取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系列举措,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滋润百姓心田。
推进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难题。如何刹住农村一度泛滥、群众深恶痛绝的陋习歪风?我市坚持高位推动,综合施策,敢于“亮剑”去“沉疴”,并勇于革新,久久为功,致力于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全市162个村(居)修订了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首先加强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师开展农业技术与文化娱乐技能培训,使得广大村民在闲暇时间摆脱了"白天家长里短、晚上喝酒打牌"的局面,转而"读书看报发家致富、敲锣打鼓唱戏跳舞"。其次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灌输式办法,采取道德讲堂我来讲、星级文明户评比、好管家婆评比、乡赛会、村赛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群众易参与、乐参与,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第三以开展乡赛会、村赛会为载体,因村制宜采取切合农村实际、贴近村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引导活动,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同时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放《除陋习·树新风倡议书》,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并针对影响恶劣的陈规陋俗开展批判与破除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面貌变了、群众富了……一到傍晚,各村(居)文化活动广场的广场舞又开始了,铿锵动听的音乐、妙曼潇洒的舞姿,舞出了兴仁人对美丽乡村的热爱,对文明和富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