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概况 > 兴仁何家大院:百年大院 百年沧桑

兴仁何家大院:百年大院 百年沧桑

2019-04-18


缱绻经年,回眸,历史的斑驳折射出文化的璀璨,那些纷杂清浅的时光,隐匿掩埋的岁月,既柔软生香,又寂静如斯,深邃的大院,亘古悠长,依旧道不尽百年沧桑。

                                         ————题记

在兴仁市新龙场镇冬瓜林村掩藏着一座古建筑群,也是兴仁市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仿徽建筑群,它就是何家大院。冬瓜林村群山起伏、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这里的建筑群为阶梯型建筑,第一排左宅,建造规格迥异,在剩下的8栋中,有两个完整的四合院,正房上有四栋相通,方便家族中有事可直接抵达,外围都是右墙。第一栋建筑修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年8月竣工,占地120平方米,中间最大的由十六间组成的四合院,单立四周石墙,上下两头是山字墙体,称为“隔火墙”,建于中华民国时期(1925年),而由十四间组成的四合院,则建于中华民国时期(1938年),后来陆续修建。当时的何家大院古建筑群,从1891年修至1938年竣工,耗时47年落成,占地面积达2808平方米。今天所看到的何家大院,整体格局较为完整,大部分保存相对完好,也有部分损害较重。


相传,何家大院来龙久远,龙脉所过之处是龙楼凤阁,过峡处长虹吸水,闪穴之地翔凤连珠,坐地是人杰地灵、飞凤引水的风水宝地,迁居此地的何氏始祖何大茂原居住在盘县民主区大河乡哒拉河村,后来想再寻一个风水宝地继续发展,便率众人赴安龙、普安、兴仁等地实地考察,几经查勘,最后觉得兴仁市新龙场镇冬瓜林村“背靠玄武文笔山,前有朱雀五谷大神和观音坐莲台,左有青龙犀牛望月,右有白虎仙人指路(马岚山)”,何家大院的饮用水则源自冬瓜林风门菁,龙潭泉水,四季不断,当然,这是从风水玄学的角度来看,于我们而言,却是不得而知的。


何大茂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带领自己的妻子、三个儿子、一个长孙及何德芝、何德兰、何德香来到黔西南州,其中何德兰、何德香两兄弟落户普安县青山镇营山,来到兴仁冬瓜林居住的则是何大茂和妻子、儿子、孙子及何德芝。到了冬瓜林后,何大茂及何德芝就想振兴家族,发展产业,但是在旧社会,土地依旧是农民依靠生存的一块“法宝”,既是如此,那就要好好地利用土地,精耕细作,再饲养家畜,慢慢发展,毕竟土地良田在那个年代是第一基础要务。


由于是外来人,在当地没有土地,便“讨地”耕种,之后又租地耕种,再后来就自己购置良田耕作。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精耕勤养后,家族环境日渐改善,生活逐渐富裕,当时良田所有权已达上千亩,分布在普安楼下、新龙场的虎场村,但是大部分还是在新龙场至冬瓜林一带,远处的就租给别人耕种,开启“收租”的日子,而近处肥沃的土地便留下自家耕种。由于族中人口不断增加,再加上老人们会过日子,精心管理土地,就有余粮,而多余的粮食,如水稻剩余,就建作坊碾成大米,然后拉出去销售到其他地方,换成资金,便于管理。


那时候,交通不畅,运输更不方便,只能人挑马驮,挑到很远的地方去,而当需要运送的东西多了之后,人挑马驮更加消耗人力、财力,何氏人就开始买马驮运东西,把粮食驮到附近的省份卖,再买回他们家中没有的东西,在古代来说,可以称为“互市”,都是交换彼此需要的东西,这样做起生意来,就方便很多。在当时来说,能够用马来驮运东西,也算是大户人家了。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购置马匹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冬瓜林何氏一族共有12店马,1店是12匹,就是120多匹马,逐渐形成“马帮”,当然,“马帮”是褒义词,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物资匮乏所造就的,就这样,他们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社会动乱,很多人走投无路,靠打家劫舍过日子,何家“马帮”也被抢劫过,为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不遭受损失,他们就开始购买枪支弹药,在当时的社会,枪支弹药是被允许拥有的,而他们也购买了十多支枪,长的、短的都有,还有弹药,只是为了保护“马帮”的安宁。后来,附近的老百姓做生意或是出行也逐渐依靠“何家马帮”。“马帮”成立后,他们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把大米、布匹驮到云南的昆明、曲靖、罗平,广西的百色、隆林等多个地方的交易市场,然后再驮食盐、铁具、香烟、水烟等物品返回家中。由于生意越做越好,日子也越来越好,何氏家族就开始创建手工业作坊。


为了可同时操作,他们建了3栋水碾房,分别是寨口四轮碑、四轮碑进去一公里、大坡脚三处,乡亲寨邻也可到这里加工,把稻谷碾成大米,也方便他们家族上万斤的稻谷水碾。不仅如此,他们还建造了两个厂煮竹麻的窑罐,主要生产书写纸,还有祭祀用的草纸,然后在把大米和纸驮到市场上去销售。经常出门的人,见识也广,他们还在雨旺入股开采煤矿,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分红,就这样慢慢的发展,他们成了远近闻名的“何大银子”和“何大富”。


何氏家族中的人还特别重视教育,因为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一生”,然后就在大院中开办私塾,请私塾先生到家中教书,这样,他们家族中的孩子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接受教育。一家人有文化不能局限于私塾所授,还得走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为了能够让附近老百姓家中的孩子也能够接受教育,几经筹划,就由何仁明带头,六大房及寨邻捐资共同修建,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有占到土地的人家就出土地,这样好的大事,寨邻自然是大力支持的。在中华民国三十年(1942年),冬瓜林小学正式落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校舍面积240平方米,能够容纳上百名学生。房子是木瓦结构,五间四檐,院中栽有6株桂花树,1株冬青树,一排紫荆花树。这样,何氏家族的孩子可以上学,左邻右舍的孩子可以上学,附近村寨的孩子也可以上学,大家都能够共同接受知识的洗礼,何乐而不为?


社会动乱,朝代更替,何家大院也一同经历沧桑岁月的侵蚀,如今过去了一百二十多年,风风雨雨,户主轮换多次,产权也更换数回,但它至今整体格局完整,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目前还遗留下一张石桌、一张古床、一把椅子,还有石磨等文物,它是黔西南州少有的古建筑群,并在2012年公布为兴仁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何家大院的先祖何大茂秉承何氏祖训“报国须尽忠,孝祖先修德;耕读为本、行善积德;遵纪守法、严明家规;先公后私、勤俭治家;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妯娌和睦、兄弟同心;见水思源、扶危济困;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读书明理、科技致富;破除迷信、赌博禁尽”,以此教育何氏子孙。因此,在不同时期,何氏族中子孙后裔人才辈出。如今,从何家大院走出来100多户人,他们遍布祖国各个地方,从事各行各业,更有甚者,已有多户移居国外。


首先是何文俊,是何大茂长孙,受祖父、父亲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养成敢于担当、以身作则的习惯,因其勤劳好学,具有较强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先任甲长、保长,直到任职民国时期兴仁县(市)第四区区长(即潘家庄镇潘家庄区),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剿匪安民,政绩斐然,后又重教兴学,与何氏族人共同修建冬瓜林小学。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何发昌,曾获国家前任主席江泽民题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个题词至今还完好无存的保存在何家大院。何发昌,曾为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被誉为“新中国智能机器人奠基者和智能机器人之父”,1949年就读于贵州大学,毕业后随苏联专家学习《金属工艺学》,1955年到吉林工业大学任教,28年后,1982年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硕博导师,历任金属工艺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等职,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12名机器人硕士及博士,发表了20余篇机器人学术论文及专著,在长期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期间,成功拍摄了《电火花加工》《壳型铸造》《无砧座锻》三部教学电影,成功研究“冷焊铸铁的含钒焊条”,并在1982年研究成功了《机械手运动特性测试系统》,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也曾是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本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首届机器人学术会主任及执行主席,钱学森曾亲自指导其科研发展,他在智能机器人方面的设计获得江泽民、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称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还有何厚武,毕业于兴仁师范,后就读于长沙电力学院,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后留学日本,号称计算机软件设计天才,创立杭州联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法人、董事长职务,其公司设计的软件系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移居澳大利亚。


何家大院作为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它的窗花木雕、走廊两侧群板石雕都有极高的工艺,整个古建筑群具有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观赏价值。如今,在大院内还挂着“开垦改造澜草坝,排沟放水筑河堤;一年拓荒一大片,择基另修四合院;遍请高师与能匠,设计绘图大布局;石木结构建大厦,瓦盖屋脊起鳞甲;上建走廊四合院;走廊两侧石雕板,雕龙画凤活灵现;二龙抢宝双戏水,龙凤朝阳双飞燕;野鹿含花云迎客,麒麟吐书建书院;空中走马转楼阁,地窖室内养牲畜;院里内外堪精美,四合院内出人物”的字样。


何家大院历经百年岁月洗礼,途径沧桑,偶有满目疮痍之感,如今,它作为不可复制的文物,依旧屹立在冬瓜林这个小山村里。年华依旧,光阴无恙,岁月慈悲,既伤感,又无言,它却只留给我们无穷的遐想,自己散落红尘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