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成动态 > 旬阳县职教中心:办区域特色职教,育德技双修人才

旬阳县职教中心:办区域特色职教,育德技双修人才

2019-08-16

    近年来,地处陕南秦巴山区的旬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强管理、优服务、扩规模、提质量,走出了一条特困山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铸造铁军团队。该校始终坚持把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员教职工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主动作为。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国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校本研修、开展各类竞赛、选树身边典型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凝聚、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近年来,该校在教职工中评选了“埋头苦干”标兵10人、“勤奋敬业”标兵14人、“师德师风”标兵20人,培养了22名省、市教学能手,63名教师在国、省中职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一支爱岗敬业、勤奋进取、乐教善教、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工作团队已然形成。

    理想引航落实立德树人。该校探索形成了以理想目标教育为抓手,融专业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根据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理想目标的实际,在新生入校后,通过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和主题班会,“量体裁衣”式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制定三年总体奋斗目标和阶段目标,每学期末,学生对照检查达标情况,适时自我调整;同时,重点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督促鼓励,思想政治课的理想领航、信念教育,同学间的良性竞争、交流互助以及家长的正面管教、侧面诱导等手段确保学生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充分发挥各班团支部的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党的知识学习宣传,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融入团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程融入、无缝衔接;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挥积极分子和团员的引领带动作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奋发向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建学生会、宿舍自治委员会、环保志愿者等学生自治组织,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组建各类专业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给各类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树立学生自信心。近年来,该校获得省级文明风采大赛奖项326个、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奖项27个,95%以上的毕业生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突出技能专长的“德能兼备”有用之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初显成效。

    教学诊改推动质量提升。该校扎实推进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教学诊改“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问题预警和诊改机制每学年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用人标准、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思政改革”、“三全育人”要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坚持用课堂教学收获率和满意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利用对行业、企业、家长问卷的方式,对学校办学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严格实行专业技能项目过程考核和学期技能科目人人过关制度和“1+X”证书制度,大胆探索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学生与学徒、学校与企业的角色和场景不断变换中,掌握就业岗位核心知识技能。近年来,该校有256名学生在国、省、市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2019年建筑专业4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测量项目三等奖,实现了安康市中职学生在国家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零突破。

    校企融合实现精品就业。该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思路,按照双赢原则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相关行业、企业充分互动,达成了新的“双元制”模式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学校选择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顶尖级企业作为学生就业企业,近三年,学校累计安置毕业生2010名,就业岗位均在技术岗位或基层管理岗位,平均月薪在4500元以上;同时提供了周到精细的就业跟踪服务,对其中320名学生还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免费安置,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企业信赖”的目标。

    发挥优势助推脱贫攻坚。该校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中职业教育的优势,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准确细致实施精准资助,实行助学全覆盖,对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实施“零费用”入学;教师与学困、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确保完成学业。实施“学校+产业协会+基地+贫困户”办学模式,建立职业教育订单培养合作关系,贫困家庭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按照市场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实施“学校+市场+贫困户”办学模式,学校组织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结业后,根据学业情况推荐到各用人单位。2016年以来,学校通过开展“手足修复”、酒店服务、建筑技术和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等短期培训,先后向相关行业推荐安置了3000余人,月收入都在3千元以上,部分已经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形成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实施“学校+工作队+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模式,坚持做好联村帮扶工作,学校向帮扶村派驻扶贫工作队常年驻村,部分教师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利用学校资源优势,指导其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先后投入50余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村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产业,得到一致好评。  (吴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