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旬阳 > 家乡故事--太极城“八景”

家乡故事--太极城“八景”

2019-08-18

旬阳太极城旧“八景”曾传为: “金线吊葫芦”“铁锁练孤舟”“无影桥上走”“二柏 一石榴”“丹凤衔书秀”“柏荫铜碑久”“灵崖芝草现”“环城曲水流”。其中, “金线吊葫 芦”是形容老县城如漂浮于旬河、汉江之间的一葫芦,垭子口和黄坡岭为葫芦根; “铁 锁练孤舟”说的是老县城脚下汉江上的“大河洲” (沙滩); “无影桥上走”是指老县城 河街下的涵洞; “二柏一石榴” (谐音 “二八一十六” )是指老县衙堂前的两株古柏树和一株石榴树; “丹凤衔书秀”“柏荫铜碑久”“灵崖芝草现”“环城曲水流”即洵阳旧“八 景”中之“丹凤衔书” “柏荫铜碑”“灵崖芝草”和“城环曲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旬阳老县城 “金线吊葫芦”美态(四届县政协留存照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旬阳老县城脚下汉江上 “大河洲”景象 (四届县政协留存照片)

“二柏一石榴”其中一株柏树 (1992 年四届县政协留存照片)

旧时人们所描绘的旬阳县城“八景” ,随着县城的发展与变迁, “铁锁练孤舟” “无影桥上走”“二柏一石榴”“灵崖芝草现”等胜景已不存在。现在,人们根据太极城 的发展与建设新编的“八景”为: “阴阳太极图”“金线吊葫芦”“文庙居城巅”“道观驻 崖边”“佛院上灵岩”“两塔镇两山” “城门在城中” “天街沿山走”。

阴阳太极图旬阳县城被旬河和汉江相互环绕呈现出“S”形,将县城分割为两 岛,又称阴阳鱼、阳鱼岛。从宋家岭观景台俯瞰,阴阳二岛头尾相逐,对称互抱,构成 一幅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天然山水太极图。

金线吊葫芦从老县城东边的灵崖寺山顶俯瞰,阴鱼岛像是浮在汉江、旬河碧 绿水面上的葫芦。

文庙居城巅旬阳文庙位于老县城之巅的龚家梁上,有 500 多年历史,属安康 市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观驻崖边是指洞儿碥庙,也称为洞儿碥道观。位于老城西门外悬崖之间, 旬河之上,似从洞儿碥陡峭的崖壁中突兀而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多次维修、扩建、重建,2009 年重建后,更名为“洞儿碥太极 观”,主要建筑有后殿、前殿、厢房、六角亭等。

佛院上灵崖指的是灵崖寺,建于宋绍兴 六年,位于县城东面山崖之上,与老城隔河相 望,因临崖而建,古称临崖寺。弘治四年,山民 在此采撷灵芝九朵,敬献给知县蒋昺,因灵芝 为祥瑞之兆,改名为灵崖寺,建灵芝亭,树《灵 芝亭记》碑。嘉靖八年,罗洪先借读于灵崖寺, 中进士第一名,官历左春坊、左善赞,后为明代 著名理学家,在寺旁建“读书亭”纪念。灵崖寺 因此被人们认定为读书中状元的风水宝地,是 考生心目中的“考神”,每逢大考之时,必虔诚 相敬。

两塔镇两山“两塔”指旬阳县城汉江南 北山上的文峰塔和文星塔。据光绪本《洵阳县 志》载,明代有二十二人中举,四人中进士,清代中举者仅十人,中进士者仅二人,这 种“文气”日衰的状况,恐怕就是光绪年间一再建塔,并取名“文星”的主要原因。文 星塔位于王家山(灵崖寺所在山)上孟达墓侧,建于光绪元年七月。塔是县级保护文 物,现已成三国名将孟达墓附属文物。孟达墓高踞于王家山山巅,呈覆斗形,封土高 约三米,周长约十米,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也有人称之为文星塔)位于大 河南旗杆山顶上,与灵崖寺文星塔遥遥相望,且外形极为相似。修建文峰塔,就是增 高文峰山,希望能出更多的文人和官员。

城门在城中指旬阳老城唯一保存下来的“西城门” ,位于老城中心,南临汉江, 北靠旬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城门创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城楼系利用自 然地势筑造,相连城垣部分尚存,南为高岩,北挨悬崖崖头,东西俱为居民住房。由 于各个时期城区拓展,西城门便留在了城中。

天街沿山走指老县城沿山脊而建,县人民南路(县博物馆至垭子口)街道沿山 脊而蜿蜒, 脚下的悬崖与汉江、 旬河相临,而又左右俯视旬河、 汉江, 因此被称为 “天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