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盈江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宏傣族“光邦”鼓舞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宏傣族“光邦”鼓舞

2019-08-30

        在中国云南西部,有一个美丽、神奇、令人向往的地方。他是贝叶经记载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勐卯古国”,充满着民族的色彩,他是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芬芳,也是《马可・波罗游记》里所记载带有浓郁的异国风气的“金齿国”——德宏。他是西南边陲一颗闪耀的明珠,而在德宏与缅甸的一个交接处,座落着一处傣家小镇,这里的人们朴实无华,就是这样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却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它便是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邦”鼓舞的发源地——盈江县支那乡。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主要成绩和影响

        2013年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傣族《光邦鼓舞》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光邦”鼓舞不仅是支那乡傣族发展变迁的强有力见证,更是傣族群众意识形态领域中某种心愿的载体,是原始宗教色彩和现代文明结合的魅力呈现,为傣家人所膜拜、所推崇。 

        多年来,支那乡“光邦”表演队曾被邀请参加第四届昆明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两次被邀请到云南世博园进行为期8个月的表演;应邀参加德宏州四十、五十年州庆开幕式和每年的州、县傣族、德昂族“泼水节”开幕式,并作为第一个节目在以上开幕式活动中进行表演。“光邦”也被邀请到缅甸木姐、南坎等地参加庆典活动,成为了中缅边境人民友谊的使者。各级新闻媒体也对“光邦”给予关注,为之呐喊助威。如:CCTV4《远方的家》、中央教育频道、云南电视台《云南纪事》、《云南大不同》、《走遍云南》等栏目都到支那乡对“光邦”进行追踪报道。



光邦鼓代表人  郝荣柱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历史成因

    从历史渊源看(据当地民间艺人口述)“光邦”大约产生年代在公元五世纪前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驱赶猛兽,保护村寨居住地的安宁,是人类征服自然适应环境的产物,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最原始单调的娱乐工具,更是人们感情与友谊交流的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加入了步法、镲,与鼓声相互配合,形成了如今较为完善的“光邦”鼓舞表演。 


制作工艺

        “光邦”系傣语,鼓点乐器、鼓具名称,别名“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是傣族民间一种传统敲击鼓点乐器。“光邦”鼓的制作基本上是按《砍鼓歌》的意喻来完成的,鼓体呈圆锥状,鼓身长一米左右,一般采用楠木、攀枝花等木材和小母牛皮制成。制作时,将木材从中心凿空,削制成圆锥状,即一头大,一头小,鼓身长1米左右。两端鼓面直径分别为23厘米和15厘米,用小母牛皮做鼓面,鼓的两端系有一条绸带,便于表演者跨于颈上,鼓身披挂镶有小圆镜子的“色光”(傣语,汉语为鼓衣之意)。“光邦”鼓分雌雄两只,构成一对,结构一致,它是根据傣家人对原始图腾崇拜,万物应是雌雄结对,是吉祥的象征。这一独特的制作工序凸显了“光邦”鼓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傣家人民的宗教崇拜理念。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表演形式

        “光邦”鼓舞表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艺水平。整个表演队由若干个小组组成,小组以三人为一个单位,由鼓手、铓手、镲手组成。表演时,要把拴结在鼓两头的绸带横跨在脖子上,将“光邦”横跨于胸前,鼓手左手掌拍击左边鼓面,右手执一小木棒擂击右边鼓面,高低双音混响,互相衬托。同时,鼓手双脚形成左右前后踏步,有欲进非进,欲退非退之势,同时配以铓手、镲手的旋律,使得表演有一种独特古朴的韵味,气势磅礴,豪迈壮观。


老年光邦鼓舞表演队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青年光邦鼓舞表演队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少年光邦鼓舞表演队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传承方法

        “光邦”鼓舞以集体性表演为主,传承对象是当地村民,只要愿意学、爱好的群众都可以学,并且无特定的传承人传授,传承自然流畅,无断代现象,口传身授,老一代敲的时候,年轻一代在一旁看,以后逐步学着敲,就这样一代一代相传至今。“光邦”鼓舞的传承是自然传承,无固定传承人,人们自然以表演得最好、鼓点最熟悉、节奏感强的表演者为学习对象,从制作、修理、鼓声调试、表演动作的技艺精湛等方面得到当地群众公认。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盈江县支那乡文化站  供图)


       “光邦”鼓舞是德宏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傣族传统舞蹈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傣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深刻体现傣家稻作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特色,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重要的民俗学、民族学研究价值。其在增进民族团结,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