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玉田县认真贯彻、深入研究十九大的职业教育思想,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工作和重要措施,探索出“校企精准对接的实质即专业与企业的对接”的论断,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等方面全面对接企业标准,实施企业“四进”专业,校企“四个融合”,实现专业“四个提升”,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玉田模式”。
一、企业生产标准进专业,与课程相融合,提升教学针对性
企业生产标准进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实现课程与企业生产标准的精准化对接,学校建立“一案三点两法”的工作机制,保证课程内容少走弯路。“一案”是《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学生实际,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三点”分别是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学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最精炼的文化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设置与企业标准的充分吻合。“两法”是专职教师授课法和企业聘任教师授课法,专、兼职教师分段承担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工作,并定期总结、完善和提高。目前,天津长城汽车订单班和玉田印机协会订单班班设置《汽车线束基础》《印刷包装机械基础技术》等5门课程,实现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课程内容与生产任务的对接。
二、企业技术人才进专业,与教学活动相融合,提升教学能力
企业技术人才进专业是专业建设的智力支撑。为迅速提升教师专业执教水平,教师培养采取“跟踪学习+实践提升”两步法。一是将企业技术骨干请进课堂,以“师傅”身份为学生授课,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专任教师跟班听课,跟踪学习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徒式”授课模式,呈现“学生学技能、教师学教法”的课堂文化景观。二是专任教师尝试使用“师傅式”教学法,实现学校教师与工人师傅的角色融合,企业技术与学校教学的相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跟进法,职业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得到升级,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型”达标率90%。
三、企业产品进专业,实施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企业产品进专业是专业建设的实践平台。这县坚持校内校外双向融合(校内产品加工、校外工学交替),加速提升学生岗位能力。校外工学交替按照“五有”标准进行,即有实习内容、有工作标准、有企业师傅、有管理教师、有评价标准。师傅带徒弟,在企业的流水线上加工产品,既发挥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又极大提升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更加贴近。校内产品加工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推进产教结合。在今年的机械技术加工专业部与玉田县印机行业协会的产教结合工作中,校企共同实施“三个互动”,双方共在同制定生产实习项目后,企业提供师傅、技术、生产耗材,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教师、实习学生,以实现技术互动、师资互动、人才互动。这次“产品进专业”的尝试,使企业提升了利润空间,校方节约了实习耗材,历练了师生技能,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通过校内外双空间培养对接,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不仅“双证率”有保障,还成为国家省市举办的学生技能大赛的获奖专业户。
四、企业生产设备进专业,实现“校厂融合”,提升实习效益
企业生产设备进专业,是专业建设的物质保障。近年来,企业以实训室共建的形式为学校提供大量设备支持,包括实习用车、焊机、焊丝、覆膜机、雕刻机、印刷机、柴油机、汽车大线等,打造了玉田印机行业装调实训中心、长城汽车维修实训中心、中达电通工控自动化实训中心、新宏昌焊接实训中心和会计综合(VBSE)实训中心五个实训中心。通过企业设备进专业、进车间,促进了实训室环境的真实化、工厂化,既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升级的要求,也能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企业的设备和生产环境,实现环境与管理的零距离对接,极大提升了实习效益。多年来这县中职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100%,企业满意率95%以上,被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认定为合作人力资源输送机构,成为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在长城汽车第七届人才战略推介会上被授予“最佳服务支持奖”。
通过“四进”“四融合”,校企实现六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一体化课堂,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实训中心,于学校办学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能力、岗位能力、实习效益专业建设“四个提升”,于企业效益实现了人才培养“三个前移”,即招聘前移、培训前移、评价前移,校企在携手共建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