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余姚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余姚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2017-09-28

教育成就幸福人生教育引领余姚未来

余姚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2016年8月

目录(第十一稿)

  第一部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主要成就

  1.标准学校建设不断加快

  2.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4.数字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5. 教育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二、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愿景和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1.提高教育普及化标杆

  2.实现均衡优质教育

  3.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4.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5.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6.优化教育管理体系

  三、战略任务

  (一)学前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与优质

  重点任务1: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

  重点任务2: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二)基础教育:实现高水平均衡多元发展

  重点任务3:推进义务段高位均衡发展

  重点任务4:推进普高特色多样化发展

  重点任务5:推进课程拓展与教法转型

  重点任务6:培育特色学校与创新人才

  重点任务7:深化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

  重点任务8:构筑与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融通服务地方

  重点任务9: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重点任务10:实施产教训研融合工程

  重点任务11:实施教育合作融通工程

  重点任务12:实施课程开发引用工程

  (四)高等教育与民办教育:提高教育供给水平

  重点任务13:探索建设余姚高教园区

  重点任务14: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五)终身教育:实现学习机会和资源普惠化

  重点任务15:完善学习型城市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16:开展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

  (六)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重点任务17: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序列

  重点任务18:建设有高品位的美丽校园

  重点任务19: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重点任务20: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重点任务21:提高学生体育与艺术素质

  (七)教师发展:落实教师优先发展战略

  重点任务22:改革师资培养机制

  重点任务23:改革校长选用体制

  重点任务24:改革教师人事制度

  重点任务25:建设良好师德师风

  (八)智慧教育:创设更加开放便捷学习环境

  重点任务26:建设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

  重点任务27: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工程

  重点任务28:培养侧重能力的智慧学生

  (九)教育国际化:加强对外教育合作交流

  重点任务29:推进与国外名校的合作

  重点任务30: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投入保障

  (三)法治保障

  (四)督评保障

  (五)安全保障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余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和面临挑战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余姚教育坚持以优先发展为指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中心,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理念,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和谐发展,各项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顺利完成,初步形成现代国民教育框架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宁波市前列。

  1.标准学校建设不断加快

  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是“十二五”学校建设的重点,完成新建迁建扩建项目共46个,总建筑面积61.67万平方米,总投资23.68亿元,其中财政投资21.48亿元、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总投入7.5亿元。校舍面貌和教育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已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定学校为108所,占全市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3.9%。

  2.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2011年制定《余姚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制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和整治无证幼儿园。“十二五”期间新增公办幼儿园12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6所,取缔无证幼儿园55所。全市有证幼儿园191所,其中公办20所,省一级幼儿园12所,省等级幼儿园133所,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38所。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和达标率100%。本地户籍人口学前三年入园率99.2%。早教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市级早教指导中心1个,早教指导站21个,创建率100%。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推进,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课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余姚市现有义务段学校115所(小学85所,初中30所),在校学生80332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初中升高中比例始终保持在98.5%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6.40%。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得到保证,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人数占总数的85.1%。2014年12月份教育部考评组对余姚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进行评估验收,获得96.4的高分。

  (3)普高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着力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丰富选修课程,建设学科基地,深入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改革,强化选择性教育,培养特长、拔尖学生。全市现有普高9所,其中省特色示范高中3所,3所学校正在申报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全市高考成绩逐年上升,2011年以来,余姚市高考一本上线始终保持在800人以上。2014年全市高考一本上线918人,余姚中学荣获“中国百强中学”称号。2015年全市高考一本上线率20.93%,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被“211”、“985”大学录取学生人数达到255人。

  (4)职业教育。职业高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全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其中两所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高,两所学校为省一级重点职校。以“一校一品”推进重点品牌专业建设,机械模具、农口、机电、财经、计算机、工艺美术等专业成为有影响的品牌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获佳绩,累计获得24金36银21 铜,居宁波市前列。加强了校企合作,与10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协议。职高升学考试获得新突破,仅2015年共有95位学生升入本科。

  (5)成人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成立社区教育中心,265个行政村和社区设立了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全市已基本构建成市、镇(乡、街道)、村、学习中心户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个、全国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道1个。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累计培训双证制5000余名,劳动预备制12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5万余名。阳明学吧和阳明网校投入使用,成为市民终身教育学习的平台,2014年余姚市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6)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制订并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完成市特殊教育中心迁建工程。全面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完成特殊教育的班(点)建设,全市轻度残障儿童的教育主体基本分散在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按同类学校的10倍给予落实,三残儿童入学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3.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落实教师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与创新教师聘用、考核、激励、交流、保障等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技能培训、比武系列活动,开展“课堂节”、“轻负高质”示范教师评比、六大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各区域的教师均衡发展。实施“骨干教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名师(校长)、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全市在职教师中现有省特级教师13人,宁波市级名校长10名(其中校长岗位6人),宁波市名师22人(其中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1人),宁波市学科骨干41人,宁波市中职校优秀“双师型”教师3人。初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领军团队。

  4.数字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打造“数字化余姚教育”工作目标,开展“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小学“科技校园”、农村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八大”工程建设,财政投入8000万元。数字化校园平台和教育资源等软件中的18个功能模块投入使用,“互联网+师训”、“互联网+学科”融合的课改探索起步,成为本市教育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窗口。全市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101所,达标率85%,其中优秀级学校11所。

  5.教育环境建设日臻完善。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以“阳光工程”为抓手,解决社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实施“阳光招生”,义务教育取消“择校费”、高中段取消“三限生”。实施“阳光人事”,打造服务型教育人事体系。实施“阳光收费”,坚持教育收费许可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登记制度和收支二条线管理制度,重点规范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和幼儿园收费,加强对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

  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人防、物防、技防经费投入明显加大,全市每年投入校园“三防”安保经费达1000多万元。

  二、面临的挑战

  余姚市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质量提升进入关键期,教育安全实践进入迫切期。对照新常态,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各类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贡献社会力度,还不能满足余姚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需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发展尚需提速。优质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山区办学水平还不高,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等存在短板,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户籍和人口政策调整使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日益显现。

  育人方式有待改进。基础教育育人目标模式比较传统,尚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要求。教育观念及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应试教育倾向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局部仍比较突出。

  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育组织结构不够合理,教育投入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的新需求。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多,学校办学活力尚需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第二部分 “十三五”发展愿景和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围绕“安全、质量、发展”三大主题,践行“教育成就幸福人生、教育引领余姚未来”的理念,为“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战略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目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品质。使余姚的教育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优质便捷;使教师教得更加幸福,使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使家长变得更加宽心。全面打造“历史积淀深厚、发展适度超前、育人质量一流、教育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1.提高教育普及化标杆。学前教育纯入园率保持在99.2%以上,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100%,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2.实现均衡优质教育。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系数缩小至0.30以内。学前教育体系覆盖城乡、发展均衡,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率100%,省等级(宁波星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97%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达85%以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率达到98%以上,城区普通高中覆盖面达到60%以上,省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比例达到88%以上,省等级职业高中比例达到100%。

  3.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和90%以上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宽带到校到教室。所有高中段学校和80%的义务段学校、6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型校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4.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树立国际化教育视野,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支持学校聘请优秀外籍教师,培养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扶持学校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和师生对外交流学习。

  5.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格局,建立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扶持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合地方经济新常态的高等教育结构和终身教育网络。

  6.优化教育管理体系。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强化政府教育统筹制度,优化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机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附件一:“十三五”期间余姚市教育事业主要预期指标;附件二: “十三五”期间余姚市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目标)

  三、战略任务

  坚持向改革要红利,谋求创新促发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促进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卓越。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开放和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支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前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与优质

  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保障,逐步构建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贫困家庭学前儿童的资助体系。加强0-3岁早期教育的规范与指导。

  重点任务1: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

  把学前教育纳入余姚市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完善适应户籍和人口政策调整、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区域幼儿园布局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比重,市财政保障每年至少安排450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在8%以上,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加强等级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底,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原则,城区街道和较大乡镇各新建1-2所公办幼儿分园,制订《余姚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并有效实施。园长及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比例达到80%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比例达到90%;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各项政策和待遇,扩大学前教育新教师招聘数量,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比例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重点任务2: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大力扶持一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两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自收自支、自主发展”的一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运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二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分类扶持和规范管理,规范和提升二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

  (二)基础教育:实现高水平均衡多元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提供多样选择。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优化普通高中布局,逐步完成普通高中向城区集聚目标,逐步实现高中段免除学杂费。全市中小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校自主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活动。鼓励差异化办校、特色立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职业与人生规划指导,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完善特教体系,全面实行融合教育。探索超常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拔尖人才。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全纳入”。

  重点任务3: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财力困难乡镇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实施专项扶持,全市帮扶结对20所左右义务段学校,在市财政转移支付经费中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鼓励通过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教师交流、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组织等形式,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广“名校集团化”、“教研共同体”、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组织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以输入地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尽可能的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入学。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内部管理,做好教育总监派遣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活动。

  重点任务4:推进普高特色多样化发展

  以增强个体特色化、群体多样化为导向,优化普高发展布局,完成实验高中建设,改革普高发展评价机制。采用“项目孵化、滚动推进;分类指导、阶段提升”策略,全面推进优质特色示范高中建设,全面推进适应新高考的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指导和资助制度,建立市普高课改资源库,建设与课改相配套的学科探究室、数字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鼓励普高建设特色课程体系,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富有特长的创新拔尖人才。切实抓好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特质学生个性化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和学业水平考试优秀比例。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

  重点任务5:推进课程拓展与教法转型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课程资源遴选、使用和管理制度,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到2020年全市义务段分别有50门、200门以上选修课程成为省、宁波市精品课程,余姚市级认定的选修课程在500门以上。高中段推进必修课分层、选修课程自主选择教学,分别开发10门、50门以上选修课程成为省、宁波市精品课程,余姚市级认定的选修课程在300门以上,创建4个以上有影响力的宁波市级普高特色项目。实施中小学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区域内特色课程校际分享保障机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选课、生涯规划等指导。

  丰富教学形式,探索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形式,推进零起点教学、快乐学习和小班化教学模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轻负高质”,确立一批“优教乐学”典型学校和“轻负高质”示范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思考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学会学习。

  重点任务6:培育特色学校和创新人才

  制定 “余姚市特色学校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建设一批在德育、科技、艺术、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学校。从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文化三个阶段梯次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办学格局。

  加强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加强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大力建设创新实验室与探究活动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建立5个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功能性实验室、10个学科基地项目。改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在跳级、转学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支持高中与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培养特色创新人才。探索超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跟踪培养途径。

  重点任务7:深化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小升初”、“初升高”、“重点中学提前招生”招生政策。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政策,禁止各种形式的选拔考试,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段招生逐步试行电脑摇号。改革初中学业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中考志愿填报等关键环节实施办法。利用信息技术、PISA等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实行全市统一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办法,规范招生录取程序,严格升学加分政策。公办优质高中按各初中学生基数为主要依据均衡分配保送推荐名额,分配名额比例不低于60%,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逐年提高各特色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实行中职学校自主招生或根据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注册入学”的办法,加强宏观调控,使高中段学校普高、职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重点任务8:构筑与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按规定建设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构建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核心,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中心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区域管理体系。到2020年,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小学和初中至少各建立一个标准资源教室;基本配齐配足特教教职工,按规定落实特教教师待遇。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在基本普及 “三残”(视残、听残、智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少年高中段教育。

  建立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教育、康复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对接。特教中心和部分随班就读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

  (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融通服务地方

  大力发展与余姚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推动余姚技师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打造“职教强市”。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打通中、高职学生升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道,探索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试办“3+4”专业,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联合试办“3+2+2”专业。试办初中起点的五年制专业。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桥梁。引进海外优质项目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扩大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规模与质量。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建成一批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坚持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提升教育服务社会能力。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职业学校与本市产业集聚区合作办学,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重点任务9: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调整中职学校布局,启动技工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重组,完成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程,筹建技师学院,启动姚江旅游学校新发展定位的论证。

  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专业规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一校一品”重点品牌专业建设,到2020年形成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品牌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与余姚中意生态园、小曹娥滨海产业园和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重点打造15个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区域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重点任务10:实施产教训研融合工程

  加强职业学校基础建设,增加对教学实训所需的实施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推进开放办学,健全校企合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培养机制,组建一批职教集团或联盟。全面推进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加快产教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建成3个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或平台,建成5个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重点任务11:实施教育合作融通工程

  中职与高职融通。加强中高职合作办学,推动“3+X”、五年一贯制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为中职学生打通升学道路。到2020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率达50%。实施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完成20个中高职衔接、5个中本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中高职院校、中本院校学分互认项目。

  普教与职教融通。加强义务教育段、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开放式实训室,搭建普高与职高的教育互通桥梁,实现学分互认,到2020年基本实现普职融通。加强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作用。

  重点任务12:实施课程开发引用工程

  深化多元选择的课程改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推进选择性课程体系建设。支持各职业学校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推进地方性特色教材建设。实施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建成10门市级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建设余姚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年接待学生达1万人次。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国际课程和教学标准引入,中职学校校均2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市中职学校引入5门国际化课程。

  (四)高等教育与民办教育:提高教育供给水平

  探索发展高等教育。顺应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抓住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机遇,支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巩固促进民办教育。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权益;建立教育局主导的、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的民办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综合执法制度,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重点任务13:探索建设余姚高教园区

  市政府成立高等教育发展领导小组,规划高等教育园区。整合技工学校和职技校,2018年建立技师学院。加快阳明学院的发展,理顺运作模式,扩大建设规模,2020年申报建设独立学院。适时引入知名高等院校来余姚建立分校,2020年建成8000人规模的高等院校。

  重点任务14: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构建民办教育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落实公民办同等待遇,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督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终身教育:实现学习机会和资源普惠化

  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健全市、镇乡(街道)、社区(居委会、村)三级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机构,形成“教育进社区,学习到家门”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区域性终身学习“立交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库、专家指导库和志愿者队伍资源库,吸引社会资金和民办培训机构参与终身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重点任务15:完善学习型城市体系建设

  落实《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精神,强化政府职能,明确终身教育经费的投入标准。不断完善余姚市社区学院功能建设。启动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创建30个左右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扶持10个左右民间“学习+创新”共同体。

  加强成人学校能力建设。培育宁波级成人教育特色学校5-8所、宁波市社区教育扶助项目项;继续推进成人学校品牌建设工程;推动各成校开展各级社区教育项目实验;深化每年一度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

  重点任务16:开展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

  组织面向农业从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企业职工、妇女、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青少年校外教育等各类人群培训。成人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总人次达到常住人口的5%以上,其中双证制学习人数为常住人口千分之一,预备劳动力培训实现对未升学初高中待业青年的全覆盖。探索并推进家政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联合市老年大学,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成立老年教育指导中心和老年开放学院,各乡镇(街道)建立普惠性老年教育学校,制定各级老年学校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扶持10个左右乡镇级老年教育学校,加强对老年教育师资和项目组织管理者的培训。构建“五位一体”老年教育体系,形成老年教育与老年照护一体化发展格局。

  (六)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创新德育形式,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提升体艺卫教育教学水平。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衔接的体艺卫课程体系,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多项化改革。

  重点任务17: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序列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编写地方德育教材,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等教育,建立并完善幼儿园、小学、中学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序列。加强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渗透,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通,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扣牢人生第一粒纽扣。贯彻《宁波市中小学生德育发展指导体系》,将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让学生“心有榜样、行有方向”。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班主任成长平台,健全教师家访制度,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实施“千万家长进学校”行动。

  重点任务18:建设有高品位的美丽校园

  围绕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凝练学校精神,打造美丽校园。加强整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在管理上下功夫,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管理,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整洁有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二是绿化美化,纯洁学生的心灵。三是充满书香,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四是富有情趣,丰富学生校园生活。2020年实现美丽校园全覆盖。积极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增强我市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有专长、教师有风格、学校有特色”的工作目标。

  重点任务19: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深入推进“阳光心理”工程建设,推进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创建工作,全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比例达到85%以上,全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持证率达70%以上。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强化市中小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制度指导建设,完善学校心理教师配备标准和准入条件,实行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000:1配备(不足按千人计)。落实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课时标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重点任务20: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充分发挥本土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完善市中小学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和青少年社会实践服务中心建设,完成20家市级资源基地建设工作,指导完成80家左右的乡镇级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完善市级资源基地运行机制,完成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学分认证。

  重点任务21:提高学生体育与艺术素质

  开齐开足体艺课程,提高体艺教学质量。加强学生体艺社团建设,完善市、乡镇、校三级联动的品牌体育艺术项目展示制度。建立健全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竞赛制度,积极实施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三大竞赛制度。推进校园足球计划,培育足球特色学校。打造一批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品牌项目,各校都有余姚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实施“体艺2+1项目”,推进体育艺术“人人工程”,实现每个毕业学生有一门或以上才艺特长和体育运动特长目标。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完善“医生进校园”机制,建立学校卫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立监测哨点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促进学生体质监测的专业化、标准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七)教师发展:落实教师优先发展战略

  落实教师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执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任职制度,推进学校主导的教师招聘制度,完善教师队伍退出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抓实教师培训,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支持制度,形成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师在区际校际、公办民办学校间合理流动。统一管理教师信息,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制度。倡导教育家办学,实施校长职级制,实现校长专业化、职业化。

  重点任务22:改革师资培养机制

  继续抓好名师工作室,完善“领雁工程”, 继续推进“青蓝工程”和“卓越工程”,以特级教师、资深名师为核心,建立30个发展团队,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实施兼职教师补贴制度。

  完善教师研修机制。加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培训,落实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健全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培养和培训机制。义务教育段教师和高中教师,必须保证360学时的培训,重点落实校本研修制度。在国培、省培名额中,增加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机会。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工程,在职教师五年内下企业实践不少于六个月。重视专兼职教师、特教教师、成教教师和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成立余姚市终身教育师资培训指导中心和师资库,吸收各类专业人士和技能特长人员在内的社会人员参与终身教育服务工作。优化新教师三年见习培训制度。

  重点任务23:改革校(园)长选用体制

  改革用人机制,建立多渠道的校(园)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跨校公开选拔、校内直选等多样化校(园)长选拔任用方式。试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园)长负责制,推进校(园)长职级制、任期制与聘任制,建立完善相应的校(园)长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校(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问责和退出机制。开展名校(园)长培养工程,推动校(园)长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实施校(园)长高一级学历提升计划、国(境)内外影子校长培养计划、青年干部储备历练计划,培育一批理念先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名校长,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

  重点任务24:改革教师人事制度

  完善教师选聘制度。完善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岗位聘用、转岗和退出等机制,探索生师比向班师比转换的教师配置机制,探索打破教师资格和职称终身制。建立由学校主导的教师招聘制度,明确学校在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强化绩效管理、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健全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的主体权力与责任。

  改革教师职评制度。试行中学高级及以下教师职称由学校自主评审,探索教师职务(职称)与教育教学实绩相一致的绩效工资制度。

  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实施支教计划,完善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制度,开展教学共同体建设和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校长岗位交流、骨干交流、普通教师交流、公派教育总监、公办民办学校间的合理流动等多种形式,建立校长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支持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跨校开课,着力解决结构性缺编,优化师资均衡配置。

  重点任务25:建设良好师德师风

  加强师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范、政策激励、典型引领等多种方式,积极培养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大力弘扬依法从教、以德育人、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行业新风。引导教师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幸福感、使命感。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大力表彰教书育人模范,在全行业、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建立师德档案,严格考核管理,健全违反师德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惩戒机制。

  加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规范管理、从严治教。

  (八)智慧教育:创设更加开放便捷学习环境

  建设“一个门户、三个平台”,即余姚智慧教育门户网站,智慧教育学习平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快制订和规范一批智慧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的制度。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框架,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应用人才培训机制。

  完善智慧教育育人模式。实施中小学教师智慧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教育。

  重点任务26:建设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工程建设。根据宁波市统一部署,制订《余姚市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在全面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上,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推动教育和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共享,形成面向师生、面向社会的资源服务和信息云模式,实现绿色高效的校园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

  加大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以学生数字档案系统、家校互动系统为主的教育管理体系,以资源共享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为主的教学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继续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建成教育机构信息库、教育资源信息库、教职员工信息库、数字图书馆信息库,完善市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库和精品课程资源库以及继续教育特色项目资源库。

  重点任务27: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工程

  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完成各校与教育信息网的万兆互联,建成贯通全市、带宽10G的教育骨干网,根据《宁波市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开展标准督查、评估、表彰。实现山区、农村等偏远地区教育网络全覆盖,中小学校均达到智慧校园基本型校园网络技术规范要求。各学校制定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方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情况进行督查、评估与考核。

  重点任务28:培养侧重能力的智慧学生

  建立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培训体系。实现“互联网 + 学科”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有效融合。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程建设等专题活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实现学生利用互联网“全时空、全过程、全领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培养智慧学生。

  (九)教育国际化:加强对外教育合作交流

  扩大教育开放,增强教育交流互鉴,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建立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平台,创建教育国际化强市,扩大余姚教育的国际化影响力。

  重点任务29:推进与国外名校的合作

  立足自身基础和实际,面向现代社会和世界教育前沿,扩大对外交流,探索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深化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科研合作、教师进修访学、文化体育交流等方面工作。支持高中与国际知名学校学生交换互读、学分互认。有条件的学校吸引境外学生来姚就学。推进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增加派出教师数量,7%以上高中段专任教师和5%以上义务段专任教师有海外交流经历。

  重点任务30: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拓展合作办学的领域,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创办1—2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丰富教育国际化内涵,培养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每年聘请外籍教师人数在20人以上,高中及以上学段学校聘用外籍教师比例达100%,鼓励职业学校将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型人才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在海外建立分校,积极推进汉语志愿者项目,传播中国文化。

  为完成上述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计划“十三五”期间安排3000万元以上教育基础建设项目17个,预计总投资105.76亿元,总建筑面积143.82万平方米,需征用土地3073亩。其中新建迁建扩建项目有姚江中学、姚北实验中学、穴湖小学、西站小学、康山小学迁建、双河小学迁建、梨洲学校扩建、临山镇中迁建、技师学院新建、高教园区新建、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工程等;续建项目有:市实验高中新建、小曹娥镇小迁建、朗霞成人学校迁建。努力补足学前教育发展短板,安排一批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到2020年,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0所。

  (附件三:余姚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清单)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对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进一步落实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进一步落实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探索管、办、评分离机制,加大力度推进部分行政职能向直属单位和社会组织转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校园民主,充分调动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和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及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监督管理等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二)投入保障

  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超过宁波市平均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教育捐赠政策,提高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

  (三)法治保障

  按照“法治余姚”建设要求,依法治教,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规范办学,实现“一校一章程”,建立学校依章程自主管理的制度,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快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学校运行机制,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学校制度体系,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参与、学校依法办学的良好局面。

  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推进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完善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

  (四)督评保障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依法科学实施教育督导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督导反馈、问责、奖惩制度,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制度,支持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评估;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实施的教育质量检测项目;完善校长任期责任审计、干部监督管理、学校财务审计等各项制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

  继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面向全市教学质量监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建立科学合理过程性和终端性评价体系。小学继续采用抽测评析方法,每年抽测选定一个年级的参考人数不多于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0%。完善《余姚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实施方案》,对初中各学段学业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测。利用评卷系统质量分析数据,监测普高学生学业质量状况和各校教师的教学情况,为改进教学、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督导评估制度,推动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分的积累、认证和转换工作,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五)安全保障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责”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以“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建立深化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有效整治机制,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对象、重点场所安全管理,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联动、群防群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及中小学心理委员制度,提高师生精神安全保障,确保校园安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