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上半年,大兴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增速趋稳、重点工作进展顺利"的态势,但农民增收压力依然较大、实现全年增收目标的任务比较繁重。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农林牧渔总产值31.3亿元,同比增长7.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307元,同比增长10.3%。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农业产值平稳增长
上半年,我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实现31.3亿元,同比增长7.6%。一是平原造林继续带动农业增长。截至目前,我区已完成平原造林65040亩,占2014年总任务的99.4%,实现林业产业10.2亿元,同比增长27.3%。当地参与养护农民人数2971人,目前,平原造林工程还未进行建养交接。二是多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平原造林和气候灾害使粮食面积、产量减少,农业产业10.5亿元,下降4.1%。夏收小麦面积8.8万亩,比2013年减少3.9万亩,下降30.8%。蔬菜产量减少7.1%,果品产量降低25.3%,粮食产量减少四成。三是牧业产值小幅提升。主要畜产品产量三升一降。生猪出栏量、家禽出栏量、禽蛋分别增长了7.3%、8.2%、1.3%,牛奶产量下降了13.7个百分点,但价格提高了22%,拉动了畜牧产值的提高。牧业实现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4.6%。四是都市农业功能进一步增强。二季度以来,各种节假日使得旅游市场格外活跃,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有所增长。"清明"小长假全区共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同比增长168.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6.6万元,同比增长73.61%。其中民俗旅游接待游客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10.2%,实现旅游收入464.52万元,同比增长136.2%;"五一"小长假三天全区旅游接待19.06万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达1671.04万元,其中民俗旅游接待7.3万人次,收入642.78万元;"端午"小长假全区旅游接待21.17万人次,同比增长3.77%,旅游接待总收入1668.20万元,同比增长65.69%。其中民俗旅游接待12.56万人次,同比增长0.64%,收入977.89万元,同比增长55.34%。农业生活、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今年以来,我区农民收入增速呈现低开稳走、小幅加快的态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307元,同比增长10.3%,比第一季度9.6%的增速和前五月9.2%的增速分别提高了0.7和1.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997元,增长10.3%,我区的绝对值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90元,增速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在五个城市发展新区中,增速排第二。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6月,大兴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2元,同比增长9.3%。城乡收入比为1.57:1,相较于去年同期1.58:1来看,差距有小幅缩小。
从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5517元,占比48.8%,同比增长10.9%;家庭经营性收入1481元,占比为13.1%,同比下降4%;财产性收入2968元,占比26.2%,同比增长20%;转移性收入1341元,比重为11.9%,同比增长5.9%。
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原因,一是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出台了覆盖所有农民劳动力的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共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3262人。二是平原造林吸纳本地农民就业,共实现绿色岗位就业500余人。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的提高、土地的规模流转和农民房屋租金收入的拉动。家庭经营性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偏低,同时,5-6月,两次极端天气,也对我区农业生产及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造成了影响。
上半年,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342.4元,同比增长29.8%,高于目标值9.8个百分点,绝对值完成量是目标值(9923.16元)的43.8%。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兴区2014年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指导相关镇、村制定了年度工作方案。二是对29个低收入村逐村进行走访,开展了低收入村增收研讨交流活动。三是整合政策,加大对低收入村的倾斜力度。统筹协调农业设施建设、一事一议、金融帮扶等政策向低收入村户倾斜。目前确定的46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有12个在低收入村。统计低收入村共有1160亩的农业设施新建改造需求,正在积极争取补贴政策。金融方面已对低收入村进行了贷款需求调查,下一步准备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在抵押担保、放款额度等方面为低收入村争取最有利的操作方案。四是强化区直相关单位、龙头企业与低收入村的对接,残联投入150万元在对接的小黑垡村建助残基地,支持小黑垡发展林下万寿菊产业,工商联投入50万元支持南地村发展林下蘑菇种植,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推动500多名区直农口单位党员与低收入农户对接。
(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在庞各庄梨花村、青云店东辛屯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两村信用互助合作社章程均已通过社员代表会,梨花村已缴存互助基金106万元,有5户社员每户向北京银行申请贷款共计100万元用于民俗旅游接待房屋的改造。协调银行,为区内月季产业、重点园区贷款1亿元。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进行产品创新,北京银行正在扩大"镇域经济"合作范围,正在准备对市级以上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行集合信托贷款2000万元,华夏村镇银行正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规模,共涉及6大类23个险种,种植业参保面积为17.95万亩,涉及农户2.9万户次;养殖业参保27.9万头。二是积极推动"新三起来"。已完成土地流转6.92万亩,其中完成平原造林6.5万亩,通过农业项目带动流转4200亩。正在进行机场周边土地流转研究;推动安定镇徐柏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准入机制。实现集体资产分红8.4亿元,同比增长23.2%,涉及村集体263个、股东172239人,人均分红4896元。积极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已成交项目10宗,成交额8936万元。在北五镇每镇选取2个村、南九镇每镇选取1个村作为试点,正在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制定出台了《关于2014年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扩大农超、农社对接的范围与规模,在中央批发市场、华堂进行展会宣传推介,利用网络及微信等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北京市农产品流通协会等进行业务对接。上半年,农超对接共销售农产品33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713万元。3家合作社在全市的59家社区建立直销点,比去年增加15家。三是积极研究完善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强化"三农"项目的前置审批,正在制定《北京市大兴区农业项目实施管理意见》;研究制定《关于推动大兴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引进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并建立由银行帮助筛选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的机制。
(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北京庞各庄高科技农业产业园、中国西瓜文化创意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提升项目,重点打造庞安路、东赵路、韩凤路等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可研的编制。正在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二是积极筹备月季大会。完成大会总体方案及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设计、场馆设计、形象规划、招商招展等各项基础方案并组织实施,建立大会组织机构,组织了"市花进我家"主题实践活动,引进国内外新优特月季品种,启动月季产业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提升工程。三是实施科技助农。为各镇选派科技副镇长,加强村级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正在建设10个农村实训基地;继续实施2万人新型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已组织了师资研修培训班。四是发展林下经济。围绕巩固平原造林成果,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拟定大兴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大兴区平原造林工程新增森林资源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项目,种植油葵、油菜花、万寿菊等经济作物。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新型城镇化专项改革研究稳步推进。对城乡结合部、重点小市镇、新兴发展镇及机场建设镇四个区域进行了调研,已梳理相关问题,形成工作要点,并研究改革措施及方案。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进展。启动羊坊村19家村级低端企业腾退工作和国有用地收储程序;完成梨花村2户农宅改造示范户建设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21户农宅翻建改造设计工作;组织进行奥莱小镇商业街招商;正在对赤鲁村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三是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减煤换煤、农宅节能保温改造、村级"一事一议"项目、最美乡村建设提升、绿道建设、河道治理等工作有序推进。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为契机,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超前谋划农村地区拆迁征地过程中的农民长远利益保障问题,从薪金、租金、股金和理财收益金等渠道入手,提高农民投资性、资源性、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的就业素质,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和创业。加强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对接资源的作用,深入开展金融帮扶工作,加快推动低收入产业发展项目。开展区直农口单位党员和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活动,农口在职500多名党员,以基层党支部为小组,每人至少帮扶一户低收入户。加强灾后恢复工作指导,强化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2.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改革方案研究。积极推进青云店镇二道绿隔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试点工作。大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研究编制《大兴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年底前完成60-70个村庄美丽乡村建设。
3.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化落地。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进行机场周边地区农地流转问题研究、农地流转准入机制研究,组织土地流转项目与社会企业对接座谈会。推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运行管理试点工作。发展"一会一社一中心",搭建三个信息化平台("一会一社一中心"官网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服务平台、农产品宣传推广及销售服务平台),加快筹建营销中心。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扩大"镇域经济"合作试点,推动镇级土地流转贷款项目,搭建合作社集合信托和龙头企业集合票据工作平台。
4.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积极推动宝迪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工作,加快2014年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带提升项目的落实工作。加快筹备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完成月季主题园、月季品种园、月季文化园的主体建设工作;大力推动月季产业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提升工程;推动"市花进我家"活动;完成5000亩月季产业基地建设,引进、储备月季品种1500个。增强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组织合作社申报北京市著名商标,在推进农超、农社对接的基础上,创新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发展绿色厨房、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渠道。
5.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宜居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推动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工程,制定完成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四年规划。强化新农村建设调研,完成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清洁能源改造与能源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工程等课题研究工作。
6.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干部挂职培养工作,加大对科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转变工作作风,加大农口干部政风行风建设。发挥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