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胡桥马家村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百年人生,恰逢民族百年苦难。为了实现“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教育理想,马相伯先生毁家办学,先后创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等学校。他主张“崇尚科学、注重文艺”,倡导“学生自治、手脑并用”,以求得“真的知识、活的学问”。
经典言论
1.宜拳拳于国家民族为己责,砥砺德行,阐扬学艺,建殊勋于朝右,树师表于人伦。
2.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树人如树木,学堂迟设1年,则人才迟起1年。
3.一切学科,重在开示门径,养成学者的自由研究之风。
4.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
5.功课宜合国情,而教授法尤应合人心理。
经典故事:捐献家产,创办震旦复旦
甲午战败的耻辱让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渴望变法图强,他们频频上门求教马相伯。马相伯此时此刻意识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材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定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
1902年,当时在南洋公学任教的蔡元培为了解西洋古代文化,登门拜访,请求马相伯教授拉丁文。后来,马相伯感到蔡元培之辛苦,就对蔡元培说:“你再从南洋公学挑选一些优秀学生,组成一个班到我这儿来集中学习吧!这样教学更有意义。”蔡元培欣然同意,立刻选了24个学生到马相伯处学习。马相伯不仅教他们拉丁文,也教他们数学和哲学。这些学生中有后来赫赫有名的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胡敦复等。
1903年,马相伯租用了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旧房屋,挂牌建校,定名为震旦学院。震旦,寓意“东方日出,前途无量”。马相伯自任校长,亲拟院章、亲聘教授、亲编教材。马相伯坚持“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他把所有课程分为文学和质学,课程重心放在语言、数学、哲学等科目。
震旦学院不仅在招生中体现“有教无类”,而且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必须“手脑并用”、“研究与实验并重”,然后乃能求得“真的知识”和“活的学问”,提高原创力;鼓励学生“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建国,以科学创造全人类之福利”。
马相伯倡导:一切学科重在开示门径,养成学者的自由研究之风。对所列课程,不主张做过细的讲授,而是着眼于治学门径的指导与开悟。教,注重方法指导;学,力求独立研究。他还亲自编写教材《致知浅说》《拉丁文通》等。
1905年9月“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成立。马相伯被大家一致拥戴为第一任校长。“复旦”,取自古诗“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既寓意新学校像朝阳一样,也有光复震旦的意思。
复旦初建,马相伯和严复、熊希龄等人主张立宪政治和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了复旦的办学方针和价值取向。为此,马相伯亲自制订了《复旦公学章程》。他还自告奋勇担任法文教授。马相伯要求学生能“文武兼备”,“铸就爱国之魂,强健报国之体”。短短几年,一批中国文化的脊梁从复旦崛起,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胡敦复、黄炎培等成了大师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