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吕凤子(1886年—1959年),字凤痴,别署凤先生,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为了实现“爱和美”的教育理想,先生三办正则(学校),倾家荡产,清贫一世。他办了40年的学,教了50年的书,画了60年的画,把无穷的爱、无极的美、无尽的仁洒向莘莘学子。他提出,教师要成为美的表现者,在艺术制作中完成人生制作;教育要“穷己成己,穷异成异”,培养“合理儿童”。
经典言论
1.我办女子职业学校,是为了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把学校作为实施美育主张的实验园地。我主张万异并存、并成的原意是说,任何人都有机会受到平等的教育,而各展其才,各成其业。
2.由于人们为私欲蒙蔽,常不能尽其生、穷其爱,竭其力的变幻,这就有待于教育。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启蒙祛蔽的事。启蒙祛蔽,爱的芽便可发荣滋长。
3.教师要成为美的表现者,要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
经典故事:一办正则—— 变卖家产,创办丹阳正则女校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吕凤子的母亲40岁才开始读书,深知女子读书之难。当时丹阳没有女子受教育的场所,她督促凤子设正则女校,让女子享受读书的机会,受到平等的教育,各尽其才,各成其业。
办学需要大量经费,他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最后又说服母亲,变卖丹阳、金坛千顷良田。他腾出三间祖屋用作教室,聘请丹阳受过西式教育的名士来校任教;并亲自登门,说服家长,苦口婆心,招来学生。就这样,1912年,中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丹阳正则女校”诞生了。
吕凤子认为,办女子学校,就是解放妇女。解放妇女,就是解放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教女子蚕桑、刺绣等,让女子掌握谋生的技艺,改变命运,服务社会。
吕凤子给学校起名为“正则”,“正则”二字来源于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的笔下,他在诗歌《离骚》中,将自己正派、正直、恪守做人的人生准则浓缩成“正则”二字。两千年后,吕凤子又以这样的准则开办了正则女校。
1925年,正则女校改名为江苏丹阳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数年之后,正则从女校开始办起,然后到小学、普通师范科、体育师范科、绘绣科、蚕桑科、艺术专修科,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成为从幼儿园一直办到大专艺术科的学校。当时在中国也仅此一家,成为民国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