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当年,这场堵江截流的榜山颂歌,在当地,被民间艺人创作为芗曲《榜山风格赞》广为传唱。榜山事迹经媒体披露后,极大地激发了九龙江流域人民群众发扬共产主义精神,齐心协力抗旱魔的斗志,“榜山风格”也由此发展成为“龙江风格”。龙溪地区芗剧团创作了芗剧《碧水赞》,并在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中获得好评。1963年12月,福建话剧团根据龙江抗旱事迹创作了演出了话剧《龙江颂》,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1964年2月5日至3月15日的40天里,《龙江颂》剧组为首都各界演出达32场,观众累计39200余人。周恩来、李先念、邓子恢等中央领导,曹禺、田汉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观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话剧《龙江颂》和芗剧《碧水赞》在舞台上红红火火上演时,上海新华京剧团也看中了这个戏。在此之前,该团先后排演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舞台已有工和兵的形象,正好缺少一台关于农民的戏。一合计决定将这个戏搬上京剧舞台。1964年,上海新华京剧团在话剧《龙江颂》和芗剧《碧水赞》基础上编创了京剧《龙江颂》。
京剧《龙江颂》剧情讲的是龙江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为解救上游大片良田旱情,不惜承担重大牺牲,在本队水域内堵江截流,经过艰巨的群众性奋力劳作,终于战胜旱灾,确保了该县当年的大面积丰收。剧中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由老生演员李永德扮演。该剧一经演出,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1965年,《龙江颂》作为上海剧目被选送参加了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然而,由于“文革”的原因,该剧于1966年5月停演。1969年4月,由上海京剧团组建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投入排练。剧中主角也由男性变成了女性。女主角由李炳淑扮演。1972年上海京剧团的京剧《龙江颂》被搬上银幕在全国公映。